宁波驱动“三驾马车”向气象现代化挺进
2013-12-04|
硬实力是气象现代化的坚实基础,软实力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宁波市气象部门在推进气象现代化中,注重硬实力与软实力协调发展,在不断提高硬实力的同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人才和科学管理这“三驾马车”不断提升气象软实力,让甬城百姓进一步感受到了气象现代化的魅力。
科技创新:为公共气象服务注入强劲动力
11月26日,北方较强冷空气即将影响宁波,预报员郭建民登录“宁波新一代智慧气象业务系统”,经过短短几秒的操作后,点击了一键式发布按钮,大风黄色预警信号随即发出,与此同时,覆盖宁波全市的气象协理员、联络员、信息员都收到了同样的预警短信,宁波各地的LED显示屏、电视字幕以及声讯电话、网站、微博等都实时播出了大风预警信息。如此多的发布渠道,以前需要不同的人登录不同的发布平台,如今依托科技创新成果轻松实现了多渠道全媒体的一键式发布,有力提升了预警信息的发布时效。
“宁波智慧气象业务系统”是宁波市的重点科技项目,汲取了先进省市气象业务系统的精华,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了重新构架,把分散的业务系统和功能全部整合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该系统除了以分区域、部门联动预警为重点的新“一键式”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外,还包括以海洋、环境、农业、旅游等专业专项服务和电子沙盘为重点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以早期预警和短时临近预报业务为重点的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以市县一体化为重点的气象业务工作平台,还有以“气象通”为重点的气象应急指挥平台。鄞州区气象局局长胡春蕾拿出手机作了个现场演示,“你看,市局安装的手机气象通软件,所有的监测和预报产品都可以实时看到,根据GPS定位信息还可以显示周边测站实况数据和精细化天气预报,对于我们开展现场气象服务非常有用。”
在余姚市幸福村村委会,一群老人围着新添的“家当”——气象预警广播接收机七嘴八舍地聊开了。李大伯说,“别看这东西与普通收音机没什么两样,但每天都会定时播报天气,按一下还会重播。昨天还报了一个冷空气警报,还会闪灯报警呢!”王大妈立即接上了话茬“是啊,象我这样不会用手机的老太太也不用担心收听不到天气预报了”。据了解,象这样的气象预警广播接收机,宁波已安装了2000台,预计明年年初可建成3000多台,将覆盖到全市所有的村委会和社区。
科技人才: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宁波市气象局注重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各类紧缺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近三年全市通过设立地方气象机构争取到地方编制75名,引进硕士以上各类人才18人,为加强对多元化人才队伍的管理与服务,制定了《宁波市地编人员管理办法》,全市人才结构得到优化,其中市气象台硕士以上学历职工人数已达75%以上。
科技人才带来了科研成果的大幅提升。近年来,该局每年都有各类科研课题列入中国局、省局和宁波社会发展和自然基金等科技项目。其中“宁波突发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获得了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3年宁波市局有10个项目成功应用于业务服务中,其中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气象站观测业务集成平台”已在全省所有观测站得到了全面应用。
科学管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无形推手
宁波市局积极探索科学管理模式,注重向管理要效益。该局针对综合业务大胆利用信息技术建成绩效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考核体系等管理,全面推进绩效管理精细化、信息化,彻底告别原有的“粗放”管理模式。市保障中心主任黄思源登录绩效管理系统后,点开页面介绍说:“这是我分配给各科室的工作任务,我发送给科长后,科长再进行第二次工作分配,通过该系统,我可以看到这项工作目前是哪些人在进行处理,工作进度、工作量分配、工作完成质量等一目了然。”
在宁波某汽车销售公司,市防雷中心工程师陆峰毅在检测现场打开笔记本电脑,在防雷信息现场采集操作系统中录入相关原始数据,并当场通过便携式打印机输出记录报告交由被检单位签字确认。同时该检测数据被立即锁定,并传入市局服务器,进入后续的编辑、主检、审核、批准等各项工作流程。这是该局今年在全国首推的新一代防雷信息管理系统的子系统――防雷信息现场采集系统。为提高效率,加强监管,宁波市局对防雷服务各个工作环节进行了梳理,建成了新一代防雷信息管理系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探索人才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气象现代化软实力。“宁波市气象局局长周福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