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 气象法规 机关党建 交流互动 天气预报

探索融入式发展之路——宁波气象现代化建设纪实

发布日期:2015-07-14|来源:锡盟气象局

【字体: 【打印】

2015-07-14|

中国气象报记者 祝旗 通讯员 杜坤

  从今天开始到18日,一直都是阴雨绵绵的天气,请尽量减少外出。空气湿度大,要注意防潮防霉;人体湿度大,建议多喝些薏米红豆汤。”6月13日,家住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的聋哑老人王大爷,收到了这样一条“爱心短信”。在宁波,针对残障人士提供的免费气象信息服务,已惠及全市各县(市)区约5.5万人。

  目前,视障人士可以通过专用手机,以按快捷键的方式收听气象信息;针对听障人士,宁波市气象局研发了手语气象节目。这是宁波气象部门坚持融入式发展、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一个缩影。

  服务特色化,惠及甬城 600万百姓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宁波市气象局因地制宜,在各县(市)区建立了港口、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城市、渔业、海水养殖等特色气象中心,推进气象服务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宁波港是世界级现代化大港。为护佑“港口经济圈”建设,宁波港气象中心应运而生。“气象信息对作业调度太重要了。3月中旬的一场大雾,持续过程达70多个小时,严重影响港区5万余艘船舶的正常停靠和行驶。根据气象监测站点传回的实时能见度信息和气象预报信息,见缝插针,紧急安排调度了一批货船进出港,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船舶通行。”宁波市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主任刘德平告诉记者。

  近年来,宁波气象部门已在港口附近建设69个自动气象站,成立港口气象服务创新团队,建成海洋、港口类信息化气象业务服务平台,推出港区(锚地)预报、航线预报等产品,为港区科学调度提供依据。

  在位于慈溪市的宁波农业气象中心,钢管塑料大棚内安装有一套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设备。棚内瓜果清香扑鼻、长势喜人。实时上传的监测数据,经过气象专家分析,变成预警与预报信息,最终被免费送抵农户手中。该中心开展设施农业小气候预报以来,仅2014年,慈溪当地农民直接因此增收5400多万元。

  “三隐潭景区负氧离子数8000,空气清新度指数:4级,清新。”在国家5A级景区奉化溪口旅游集散地,电子显示屏实时更新着景区各景点的气象要素实况。“借助气象部门精心选点、安装的负氧离子仪,我们对景区气候资源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便于我们开发旅游项目。”溪口旅游集团市场策划部副经理沈萍说。

  “基层气象部门气象现代化的落脚点应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中。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让近600万甬城百姓切身感受到气象现代化带来的‘真金白银’。”宁波市气象局局长周福说。

  业务信息化,为现代化插上“翅膀”

  宁波市气象局科学调整市、县两级业务布局和分工,初步实现县级观测、预报预警、公共服务和信息网络监控业务的“服务平台一体化、业务流程一体化、数据库系统一体化”。

  象山县局副局长何彩芬说:“以前,我们通过电子显示屏、微博、微信、96121等渠道发布预报产品,需要分别录入;现在则真正实现了‘一键式’发布,仅这一环节就至少节省了15分钟时间。”

  如今,宁波市民只要点击进入由市气象台研发的“街区临近预报系统”查询,便可以随时了解身边或目的地街区天气实况、短时天气趋势预报。

  “‘互联网+’时代的气象服务,就是要推进气象业务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人人参与气象工作、人人享受气象服务。”市气象局副局长陈智源说。

  这就不得不提市气象局研发的新一代智慧气象业务服务系统了。该系统以虚拟化环境为基础,按照标准统一、资源集约、市县合一的要求,集约了气象监测预警、公共气象服务、预警信息综合发布、气象应急指挥和气象业务管理等核心业务,基本实现气象业务的标准化、集约化。

  通过创新发展思路,有效运用信息化成果,宁波气象部门积极推进融入式公众气象服务,通过全市3932块电子显示屏、22套电视气象节目、10个专业气象网站、2400台预警广播接收机,向民众滚动发布气象信息;每天还向350多万手机用户、2.5万余个灾害应急平台和决策用户发送气象短信,最大程度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

  管理法治化,凝聚防灾减灾合力

  “市政府出台了《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实施意见》。据此,我们制定了《宁波市学校应对极端天气指导方案(试行)》。”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晓勇说。

  宁波正大力推进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实施意见》《特殊天气劳动保护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法规纷纷出台。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宁波率先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均制定与气象灾害防御相关的部门预案。各地还相继建立旅游气象、港口气象、危险化学品泄漏气象应急等专项预案。此外,宁波市政府相继出台《突发事件应急短信发布工作暂行办法》《重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实施细则》,全市初步建立分区域、定向发布的全网发布系统。

  “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是气象部门的独奏,而是相关部门的合唱。”周福说,宁波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已和18个部门建立了联合会商机制,与22个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今年5月22日,浙江省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苏晓梅在调研宁波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时认为,宁波已建立较为完备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在相关制度、规则的建立和指引制定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

  “在探索气象现代化建设这条路上我们只是迈开了一小步。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中国气象局既定的路线图,努力攀登现代化高峰。”周福表示。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7月10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