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心思搭乘“硬科技”气象保障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真机试飞成功
2019-05-15|
“来了,来了!”5月13日9点30分,伴着巨大的气流声,一架空客A380飞机平稳降落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以下简称大兴机场)西一跑道上。
天气晴,偏西风5米/秒,能见度大于10公里。
“天气很给力!”在现场参与指挥的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以下简称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观测室副主任赵西伟喜上眉梢。
而就在前一天,北京风雨交加,局部出现雷电,伴有沙尘,这样的天气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
气象工作者在西塔台提供气象预报和观测服务。图片来源:华北空管局
天帮忙 巧遇好天气躲过“三大克星”
5月,北京已进入雷雨期。加之今年初雷比以往都要早,防范雷雨成为此次试飞保障的重中之重。
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根据2000年至2018年大兴国际机场周边历史同期气候资料分析得出,每年5月雷暴天气达到5天。
早在5月初,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就预测5月中旬将有一次天气过程。12日午后,北京出现雷阵雨。所有人都在担心,这样的天气会不会继续发展,影响次日的试飞?
12日14时30分,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预报室组织大会商,对13日大兴机场的风向、风速、天气状况、温度等进行预报。
经过再三分析研判,保障人员得出“13日天气晴,不会有雷雨天气影响”的结论。“如果真的遇到雷雨天气,也有相应预案,可根据精细化预报实行绕飞。”赵西伟说。
飞行的另外两大克星——低能见度和大风也是所有保障人员担心的。11日至13日,淮河以北自西向东迎来4级至6级大风,阵风达到8级,且内蒙古地区有沙尘暴。
由于大兴国际机场与首都机场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差异性,两机场的风向、风速时常不同,这让预报员对于13日的风向风速判断产生分歧。当天7时40分,预报员发现自动站风向风速有所偏差,通过临时会商后及时修订结论,并于8时对外发布。
“可巧13日早上是南风,风速没有想象的大,且扬起的沙尘也只在跑道一端几百米处出现,影响可控。”赵西伟说。
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值班人员正在研判天气。图片来源:华北空管局
人努力 慧心巧思彰显科技实力
自4月底接到大兴国际机场验证飞行进离场程序保障任务以来,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便开始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
为保障试飞工作顺利进行,大兴国际机场首次启用高达70.3米的在建西塔台,并在北跑道设置了应急移动指挥车作为塔台备份。保障人员13日凌晨4时分别进驻这两个指挥中心,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虽然当天预报没有雷雨,但风向、风速的影响一直让人提心吊胆。
风切变是民航史上众多空难的罪魁祸首。为保障试飞安全,大兴国际机场首次使用激光气象雷达监测风切变,同时启用相控阵气象雷达监测天气变化,以及Ka波段全固态毫米波测云雷达监测云、雾等天气要素。
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巧妙的大兴机场全向型跑道,也可有效避免风切变。
北京地区冬季多为北风,夏季则为南风,而飞机需要逆风起降,因此跑道布局主要以南北向跑道为主。当遇上正西风或正东风时,首都机场就会出现大面积延误,而机场新增的东西向跑道,可以使得飞机在正西风和正东风的情况下安全起落,大大提高运力。
“大兴机场投入使用后,将大大加快我们向民航强国迈进的步伐。未来,我们将建立全面共享机制,打通数据链,更好地保障航空安全。”赵西伟说。
(责任编辑: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