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萋萋粽飘香 那些香甜美好的时光
2015-06-20|
编者按:
6月20日,是端午节。大街小巷的商铺里,随处可见包装精美的粽子。以纪念屈原为初衷,一代又一代祖先创造出很多庆祝端午节的方式,吃粽子、佩香囊、煮艾草、划龙舟……这些颇具美感的习俗承载着对亲人的思念,也成为很多人儿时记忆里最鲜明的色彩。让我们一边享用飘香的粽子,一边分享这些美好的记忆和情感吧。
我的巧娘,我的拙妻
王万里
端午节快到了。爱看美食书籍又爱吃美食的妻跃跃欲试,说要初显身手包一回粽子,儿子当然热切期待;而我,只是在一边等着看笑话:一般她要做什么,我基本上不拦着,因为不愿意扫她兴,也拦不住她,索性由着她折腾。
她先兴冲冲地买好了糯米、粽叶、白糖、豆沙,又有模有样地泡好了糯米和粽叶,拌好了白糖和豆沙。等到她一切准备停当,我故意躲到一边,竖起耳朵等她“呼救”。果不其然,不到二十分钟,妻无奈而又急切的喊声就来了:“老公,快来帮忙啊!”我忍住笑,走到厨房,看见满地狼藉一片,再看妻包的所谓粽子,不过是几个被“五花大绑”了的绿棍子,要么糯米被挤了出来,要么线绳被纠缠得乱七八糟。我不由得连连叹气,跟妻说:“你做事,有些我是乐观其成,有些我是乐观其不成。瞧你这笨劲儿!”妻自知理亏地让到一边,让我收拾残局。
我一边抖搂开妻包的那几个不合格的粽子,重新捋顺粽叶,开始动手包粽子,一边不由得思念起我的家乡、我的母亲。
我的家乡远在钟灵毓秀的江苏苏北,那里的女子多芳容丽质,我的母亲更是乡里乡亲称赞的巧娘。母亲包的粽子,特别讲究外形精美。她总是用尽量少的粽叶包裹尽量多的糯米,而且从不用线捆、不用绳绑,只是用一根长长的粽针,将最外层的粽叶尖梢穿过针眼,像缝针一样,将针插入糯米的中心穿过拉紧即可。从外形上看,粽子饱满结实,“才露尖尖角”的一小节粽尖,方便人提取,吃起来则满口都是浓郁米香、粽香。每逢此时,我和几个姐姐总是簇拥在母亲身边,一边吃着香甜的粽子,一边忍不住夸奖着她的巧手。但母亲又总是将功劳归于我,因为粽叶是我和伙伴们到芦苇荡里亲手采来的。
每到端午节的前几天,家乡的男孩子要划着小船到芦荡里采粽叶。粽叶,不是一般的芦苇叶,而是芦荡中央的围艮上长出来的又长又宽、色泽碧绿、光滑无痕的芦苇叶子。比起村里的其他男孩,我很少做农活,每次采的粽叶都没有别人的多,回家路上,大一些的男孩就会分给我一些粽叶,好让我回家不至于受到姐姐们的揶揄。
采完了粽叶,伙伴们又一起到芦荡里捡田螺,芦荡的地看上去十分松软,其实是由纵横的芦苇根交错而成。我们拎着篮子,一步一步地在芦荡里前行,眼睛紧盯着脚下的浅水,不时地就会在清水塘里发现田螺。那时的田螺很大、很干净,当人靠近时,它就会把头缩回螺壳。而我每捡起一颗,心里就高兴得“跳”一下,因为晚上又能多一小口肉吃。
河水清澈见底,水草顺着流淌的水流摇摆,鱼儿在水草丛中穿梭,水鸟不时地旋出水面,扇动翅膀踩着水面飞向远方,前方不远处常有长腿鹤伫立,不等小船靠近就腾空飞翔,河面平静、水道蜿蜒……
思绪走远了,我不由得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妻捅我:“老公,你想啥呢?”我笑笑:“我想我的巧娘呢,笨媳妇儿!”妻掐了我一下,去房间拿了一根长长的大针递到我手上。她说:“上次跟你回家时,我看到大姐用这样的针包粽子,所以前几天也买了一根,可惜不会用。”
我惊喜地接过来,照样要夸奖妻子心细,然后按照记忆中母亲和姐姐的手法包起了粽子。虽说我包的不如她们的精巧,但比起妻的“粽子”,真是好太多了。由不得妻又蹲在一边,眼里全是崇拜。
其实,她哪里知道,生长在芦荡的人,都很会编织。除了大人包的粽子,孩子们都会自己动手,把粽叶撕成一根根细长条,编织成一个小粽包,然后把浸泡好的糯米装到包里,再把口儿封上,要精细到看不出最后放米的口儿在哪里。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儿,对自己包的粽子都舍不得马上就吃,总是要拿出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看谁编织得更好看。
如今,守着拙妻捣鼓的这一盆糯米,我手里包着粽子,心里念念不忘的,是我魂牵梦萦的儿时水乡,是如今消失殆尽的苏北芦荡,是终老家乡年事已高的姐姐,是早已离我而去远在天堂的娘亲。
所幸,我的拙妻,虽然手笨,心却是极善,她曾在母亲的墓前带着儿子洒泪跪拜,说感谢从未见过面的母亲把我养大,给了她一个天下最好的老公。
这样的生活,我知足,也珍惜。
守护好这笔宝贵的财富
邓晓明
在我国的三大传统佳节中,我对端午节情有独钟。
我一直认为,中秋节是文人墨客卖弄风情的佳期,春节是商贾招财官人进宝的黄金时间,只有端午节才是属于老百姓、尤其是农民的节日。
我就出生在这个美丽的节日。1956年的端午节前,妈妈被评为全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这在小镇上引起不小的轰动。但由于我急着要来到这个世界,妈妈只好放弃了去省城参会和领奖的机会。
而我的青少年时代也是在乡村度过的。端午节前后,在我国南方,地里的小麦已经成熟,田里的水稻开始抽穗灌浆。此时的农民终于熬过了上半年这青黄不接的艰难日子,积在心头的愁苦散去,迎来夏季小丰收。
端午节那天,新建县、丰城县、高安县的几十条龙舟汇集锦江,举行龙舟友谊赛。成千上万的农民,扶老携幼,从十里八乡赶到石岗镇来观看。锦江两岸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热闹极了。当时母亲工作的卫生所,就座落在锦江江畔。我刚来到这个世界,就听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龙舟比赛呐喊声。而我的第一声啼哭,也成了龙舟竞渡交响曲中一个小小的音符。
记得在经济困难时期的端午节,外婆连夜把从生产队分来的小麦糯米磨成粉,做成糕、包成粽子,把平时积攒下来的鸡蛋煮熟染红,披一身露水、踩两脚泥泞,从乡下赶到镇上来。当外婆那高大的身躯、有力的脚步、爽朗的笑声传来,我们争先恐后把她团团围住,狼吞虎咽地把热腾腾的发糕、红彤彤的鸡蛋、香喷喷的粽子席卷一空。而外婆拄着扁担疲惫又慈祥的笑容也永远铭刻在我的心头。
参加工作后,我的第一个端午节是在庐山度过的。记得那天一大早,我爬到牯岭山顶,遥望南天,思绪万千,想到自己远离家乡,与恋人分别两地,“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分外强烈。
但又一想,我是高教招生制度改革的首批受益者,是时代的幸运儿。现在国家百废待兴,正需要自己建功立业,好男儿应志在四方,怎能如此儿女情长?回到住处,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写下了一首小诗《端阳缅怀》,又不知天高地厚地向文学刊物投稿,居然被选用。捧着印成铅字的处女作,我激动中又增添了几分对文学的痴爱。
有段时间,有媒体报道,韩国人要把端午节申报为他们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一开始感到十分气愤和不解:端午节明明是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韩国人学习我们的,怎么变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呢?但冷静想来,又觉得韩国人对待节日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中国是文明古国,但老祖宗创造的华夏文明和优良传统,有很多已被荒废。
当端午节正被我们淡忘、甚至被遗忘的时候,韩国人却想着如何继承和发扬光大。这不知是中国人的悲哀,还是端午节的幸运,我有点糊涂了。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中国的努力,“端午节”终于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也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
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唯有全心呵护,才能将其发扬光大。
忆旧日
刘萍
如是端午,如是青春,端午将近,青春渐远。
清晨早起,我遥望齐南山,不知何时,连绵起伏的山峦间麦浪跌宕,洒满了金黄。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每天几乎都要望着远处的山峦来估测能见度,日复一日地看着季节色彩变幻,看着春日里那一抹淡淡的嫩绿、夏日里那苍翠的深绿、秋日里的金黄、冬日远处的皑皑白雪。是呀,岁月的更迭如此之快。
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恋旧情结与日俱增,喜欢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就像翻看着一张张的老照片,觉得温馨而快乐。印象中,端午前夕,爷爷外出采集一大堆艾草来,奶奶将其插放在家里的门楣窗框上,屋子里总有那么一股淡淡的清香。妈妈则从街上买来大拇指大小、纸包着的雄黄,拌在酒里,然后洒在家里的每一个房间,据说这是为了驱逐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等“毒虫”,以保家人平安。
印象最深的还是妈妈做的花馍馍和早晨睁开眼睛后脖子、手脚上多出来的花绳绳。花馍馍是端午节的特有食品。妈妈一般都在端午前夜做,她将发酵的面粉拌上蛋清和清油,加上花椒叶、小香等各种调料,做成一个个圆圆的饼状,用镊子、剪子等工具精心雕出各种各样美妙的图案,有猫有狗,有龙有凤,有鲤鱼戏水、十二生肖等,再把这些雕刻好的馍馍放到锅里慢火烙干。端午这天,我们将这些美味的花馍馍用五彩绳穿起来,旁边再加上一束艾草、一个香囊挂在胸前,漂亮至极。那种满足幸福的感觉,直到今天,我都忘不掉。
岁月流年,一些往事随着时光渐行渐远。年少时的端午习俗也渐渐远去,但手机上却多了一条条温馨的祝福。我一路归去,不再回头,把关于花馍馍、艾草与花绳绳的甜美回忆留在身后。在这个宁静的清晨,我明白,庆祝节日,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的生活。
艾草萋萋 粽香悠悠
吴建
农历五月,水清清,草青青,粽叶也青青。在儿时端午节的记忆中,有挂在屋檐的艾草,有佩戴在胸前的香囊,更有那甜蜜的粽子香。这些多姿多彩的节日习俗,总是让人怀念。如今端午节又将来临,节日的味道随着粽子的清香沁人心脾。于是,五月的思绪又一次随着纷飞的记忆回到童年。
端午节这天,大人忙完了田里的农事就开始忙家里的节事。母亲一大早就去河边采艾草和其他一些野草,父亲则在家打扫卫生,除蚊驱蝇,让屋里屋外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母亲回来后就将艾草挂在屋檐上。据《荆楚岁时记》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我母亲讲,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解毒的药草,悬在门口,可驱魔除病。所以,村里人世代相传,在这一天一定要在门上插上新鲜的艾草,以求平安。端午这天,母亲把艾草放在我家那口大锅里,放满水,再在锅里放些鸡蛋,然后就开始烧,一直把水烧开。烧开的水,是青绿色的,水烧开了,鸡蛋也煮熟了。
艾草我们不稀罕,我们稀罕的是煮鸡蛋。因为平时鸡蛋是卖钱换日用品的,只有端午这天才能吃到煮鸡蛋。当然鸡蛋是舍不得立即吃掉的,我们总是把圆滚滚热乎乎的鸡蛋捧在手里把玩。鸡蛋壳也沾染上了青绿色,看起来更加诱人。直到傍晚,我们才把鸡蛋壳磕碎,慢慢地把鸡蛋吃掉。水烧开以后,捞出里面的艾草,我们把水舀到洗澡用的木桶里,待水温了后就洗澡。洗好澡以后,母亲就在我脖子上系上丝线。端午前后,镇上到处都有卖丝线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戴的丝线,一直到七月七那天才剪下,扔在屋檐上,让喜鹊衔去为牛郎织女晚上的相会搭建七彩桥。奶奶把她亲手缝制的香囊挂在我胸前,说能避邪除祸。虽说那香味怪怪的,但我很喜欢。
当然,端午这日,对于乡亲们来说,最繁忙的事莫过于包粽子了。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中写道:“洪府制粽,取顶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箬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故乡人家在制作上可做不到如此讲究。
记得母亲裹粽子时,三片苇叶并排,手指间缠绕几下,做成漏斗形,舀进一小碗糯米,加放红枣、莲子等馅,然后用长长的苇叶后半部覆盖住漏斗口,再用一片小叶子裹住口边的两只角。最后的扎绳极为重要,不但要紧还要扎得巧,松了容易散,不巧不好看。像变魔术似的,母亲很快变出一只只小巧玲珑的塔式粽、斧头粽,裹好后再将四五只粽子串在一起,打个结。煮粽子时,那股浓浓的清香飘得满街满巷都是,诱得人涎水盈盈的,因此有“一锅粽子香十里”之说。
故乡虽然也是名副其实的水乡,但不知为何没有赛龙舟的习俗,更没人喝雄黄酒。夜晚在屋外乘凉,夏天的夜空是那么深邃而恬静。做小学教师的父亲给我讲端午节的来历,我才知道赛龙船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父亲绘声绘色地讲《白蛇传》的故事,里面的白娘子就是喝了雄黄酒才现了原身。那优美动人的故事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点亮了我懵懂的心田。
又到一年粽飘香
陈健
艾草萋萋,粽香悠悠,端午节厚重的民俗文化韵味,随着岁月的流逝还在无声地传承。
每年农历五月五,青青艾草门前挂,四角肉馅虎头粽。记得儿时每逢端午节来临,妈妈便早早地为包粽子忙活起来。她先从市场买回粽叶和糯米,粽叶一定要新鲜,糯米则选粒粒饱满的,经清水洗净、沥干。
粽子馅是主角,家乡人多食咸鲜的肉粽,其馅原料通常是猪肉。太肥的肉做馅会腻,太瘦的肉不够香,把肥瘦适中的猪后腿肉均匀切块,放入老抽、香醋、盐、糖等调配的汤汁中腌制两三个小时。等到粽子煮熟,肥肉自然化成油,完全浸润在糯米中,充分入味的瘦肉使粽子保留了浓浓的肉香,一口咬下去,肉香和粽叶香相交融,滋味美极了。
后来我来到北方工作,发现北方与南方的粽子有明显的区别。由于地域差别,北方的粽叶一般选较窄的芦苇叶,在味道上并未遵循北方人偏咸的口味。可能正如南方人口味偏甜却包咸味的肉粽,北方的粽子馅多选甜味的红枣、蜜枣、红豆等材料。我想,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总是要换换口味的。
说到粽子,不得不提在粽子中小有名气的浙江嘉兴粽子。嘉兴粽子素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著称。第一次接触它是在十多年前去浙江的途中,我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超市里买了煮好的嘉兴肉粽,最深的印象是“个大”。随着物流的发展和食物保存手段的进步,超市里随时能买到包装好的嘉兴粽子,这其中又以五芳斋的粽子最为有名。后来,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才知道,嘉兴因粽子闻名而衍生了发达的粽子加工业,不过包粽子尚未达到机器化的程度,这便令包粽师傅极为吃香。技艺娴熟的师傅每小时能包上百个粽子,仅一片粽叶,米以手称量,绝不用线捆,粽子在指尖上快速翻转成形,令人称绝。
现如今,粽子的口味更加多样了,商场里、货架上,包装精美的粽子令人目不暇接,但我还是更怀念家里包的粽子,因为它有家的味道。端午节时,家人围坐在桌边,闻着四溢的粽香,剥开粽叶,吃到的不仅仅是粽子,而是团聚的味道。小小的粽子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不仅是食物,还代表了家的符号,象征了一种文化的传承。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6月18日4版 责任编辑:赵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