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 气象法规 机关党建 交流互动 天气预报

十五个“避暑胜地”出炉记——解读《2014年中国避暑旅游发展报告》

发布日期:2014-07-15|来源:气象局

【字体: 【打印】

2014-07-15|


  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避暑旅游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趋势。在酷热难耐的夏季,一些相对凉爽的城市往往会出现季节性的供给不足,有时甚至“一床难求”。

  在此背景下,6月27日,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旅游局合作编写的《2014年中国避暑旅游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新“出炉”。这是继2013年以后,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旅游局的第二次合作。与2013年相比,今年,报告的名次发生了较大变化,冰城哈尔滨从原来的“探花”一跃晋升为“状元”,而“爽爽的贵阳”却让出了状元的顶戴花翎,跌至第五位。

  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城市身份的转换?前15个避暑旅游胜地的座次又是如何排定的呢?该报告的参与者、避暑指数的主要开发成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服务副首席慕建利向记者道出了此中原委。

  “旅游局通过5到6年的公众满意度调查,包括公众对城市旅游设施、服务、环境卫生等一系列要素的满意度,从上百个大城市中‘淘’出60个城市作为‘候选队员’参加竞逐。”慕建利告诉记者。“其中,进入前15名的城市才可以参加决赛,进行‘排位赛’。”

  这15个城市的座次排定主要依据四大因素,分别为气候舒适度、灾害综合风险、景观观赏度、游客满意度等。其中,除了灾害综合风险作为负分值之外,其他几项因子都将被列在正分值之列,然后通过一系列权重标准以及方程式,得出最后的分值。

  在这四大要素之中,气候舒适度是所占比重最大的因素。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气候因素对居民夏季出游目的地选择有很大的影响:84.6%的受访者认为会产生影响,只有15.4%的受访者认为不会产生影响。这表明,在暑期,具备气候优势的旅游目的地将更有旅游吸引力,气候因素成为关键性因素影响着夏季旅游流的走向。

  气候舒适度主要根据温度、湿度、风速这三个要素综合计算得出。“人体所感受到的最佳舒适度配比为温度24℃、湿度70%,风速2米/秒。越接近这一数值,得分就会越高,比如‘状元’哈尔滨的7月平均温度就是23.7℃,极为接近这一数值。”慕建利说,不过,人体所感受到舒适度是各个数据匹配的结果,不完全取决于单一的指标。温度是人体对外界气候环境感知最重要的因子之一,但实际上,人对气候的体感舒适度是对温度、湿度、风等多种气象因子的综合感受,仅依据温度来判断是否适宜避暑旅游有时会产生偏差,比如气温在24℃-28℃,夏季基本属于适宜的,但如果湿度超过40%,体感就会比较闷热。

  此外,温度的取值时间分别为下午两点和晚上八点。“这一指数是为游客量身定做的,这两个时间段最能代表白天的温度水平。”慕建利说,如乌鲁木齐、西宁等地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很大,如果计算全天的温度难免会有失偏颇。我们对过去10年,也就是300多天中每一天的舒适度都会给一个客观的评分,“达标”天数越多,最终成绩就会越“出色”。

  与气候舒适度的评分不同,灾害性天气,主要包括强降水、大风、雷电则是按照等级进行划分的。如强降水被分为四个等级:50毫米、50到100毫米、100到250毫米、250毫米以上,出现等级越大的灾害天数越多,被扣分值也会越大。由于灾害性天气对于游客生命安全威胁最大,因此在四要素中同样“位高权重”。如哈尔滨和青岛在舒适度竞争中几乎难分伯仲,但在灾害综合风险中,前者却明显低于后者。再如福州(夏季台风、暴雨频发地区),由于灾害综合风险被扣掉的分值较高,因而“含恨”退出15强的竞争行列。

  景观观赏度是较为客观的指数,主要根据旅游的硬件设备和环境给分。而主观色彩较浓的满意度指数,则由旅游局发出近2000份问卷到各个旅游景区的游客手中,以他们的“旅游经验”和“喜好”成就各自心目中的避暑胜地。

  那么,为何与去年相比,今年旅游城市的排名次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在2013年的报告中,气象资料使用的是过去30年的数据,考虑到过去10年是气候变暖的主要时段,因此,今年的报告中使用的是近10年的气象资料。此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可能会引发城市热岛效应等,影响到局地的小气候。

  “正是由于使用了更新的数据,才出现了今年旅游胜地座次变更的现象。”慕建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