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微博成最亲民公共服务方式
2012-03-23|
编者按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微博以其裂变传播性、双向传播性和草根性等特征,创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途径。近两年来,各级气象部门纷纷开通气象微博,不仅创新了气象信息的发布方式,还直接拉近了气象部门与公众的距离,气象微博也逐渐成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10年起,全国各地气象微博如雨后春笋般开通。凭着诙谐的语言、快速的发布以及多样的服务,微博成为最亲民的公共气象服务方式。记者3月21日从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了解到,截至今年年初,省级以上气象部门已开通41个气象官方微博,粉丝人数超过800万。
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布信息
“在保证气象用语准确性的同时,通过微博的形式,可以将平时普通的、常规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和一些晦涩的专业气象科普知识,转换成老百姓喜爱的日常语言,极大增强了气象服务的亲和力,促进了公众对气象信息的主动关注和传播,气象防灾减灾教育的效果也越来越好。”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公众服务处处长廖军说。
一直以来,无论是天气预报还是其他的气象服务,都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页等方式发布,其语言难免生硬。而微博里的天气预报和服务信息,则大量采用网络用语里的“萌”言“萌”语和流行的“淘宝体”“凡客体”等,受到网友的热捧。
如最近流行的“晴儿不忙走,尔康还在重庆”,这是针对近日重庆持续降雨、日照少的天气特点,重庆市气象局发布的微博。网友“耿耿加”说:“哟!市气象局也变得可爱了。”
对于苏州气象微博发布的“号外号外!在苏州演出了许久的阴雨天气决定明天Game over啦”,网友也直呼:“真喜欢你们这种播报发式!”
廖军介绍称,据气象部门调查,在公众最希望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途径中,微博列第二,仅次于手机短信。微博在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搭建真诚与宽容的互动平台
与传统渠道发布的天气预报相比,微博上的天气信息具有针对性强、可互动等特征。网友可以针对每一条天气预报或天气信息微博及时反馈和提出意见。
3月6日,广东省顺德气象微博“顺德气象台”发布了一条道歉消息:“囧呀,亲们,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气象服务真的不够给力……虽然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了,但终究我们做得不太好,我们向顺德市民表示深深的歉意。”一时间,该微博被上百人转发和评论,引来了网友围观和热议。
网友“小胖她哥”说:“对于这种敢于承认错误的政府部门,应该表扬!”
在这次道歉中,人们感受到了顺德市气象台的诚意,对天气预报的失误也多了几分宽容。
而顺德气象部门在看到网友留言之后,也表示“深感荣幸,也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增加了他们工作的动力。
微博打破了以往发布方与接收方相互对立的模式,给天气预报披上了一层温情的外衣,让更多人能够关注气象、理解气象,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
加强管理更需用心经营
江苏省气象局制定的《江苏省微博气象服务业务管理方法》第14条强调,“气象服务官方微博应加强与微博用户的日常对话,提高气象服务官方微博的活跃程度”,明确了气象微博不是简单地发布天气信息,而是应该与网民处在平等地位上进行对话和交流。
“通过微博简单地发布信息是很难扩大影响力的。作为政府类微博,气象微博要学会经营的理念。”国家气象中心发布的《气象微博发展调研报告》称。
为调动粉丝的积极性,在今年的纪念世界气象日活动中,中国气象网、中国天气网等联合新浪网推出了微访谈、微话题等活动。
在“气象服务改变生活”的微访谈中,网友“fly_yf1628”说:“很多气象爱好者都希望得到与气象专业人员交流的机会。”由于气象部门日常工作较繁重,很难做到每天都对外开放。但通过微博互动,许多网友能够与专家直接互动和交流。
网友“小小驴儿”希望气象微博能够成为更人性化的而不是只发布不回复的“呆痴”微博。“如果气象微博能做到及时沟通,关心公众冷暖,那将比在电视或网页上直接查看天气信息有意思得多。”
“微”言天气:全国联动科普新形式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武蓓蓓报道 3月18日,在中国气象局举办的园区开放日活动当天,中国天气网联合新浪网开辟微博直播,滚动播出全国各地气象部门世界气象日活动情况。在新浪网世界气象日微博专题首页上,一张中国地图链接起了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网、中国气象视频网等以及各省(区、市)气象局官方微博。网友只需点击地名,就可以进入当地气象部门的官方微博,参与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
据了解,这次微博直播是中国天气网联合新浪微博开展的2012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之一。除微博直播外,中国天气网还联合新浪官方微博举办了微博访谈和有奖主题活动。这些微博活动有个亲切的名字——“微”言天气。
3月12日、14日和16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专家与华风集团的气象主播们做客微博访谈,就“气象服务改变生活”“如何播报天气”和“天气、气候如何助力新能源”等话题与网友们交流,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烈响应。
中国天气网同时在新浪官方微博推出“我的气象情结”“未来气象猜想”和“家乡气象台开放了”三期有奖主题活动,为全国网友提供一个分享与畅想的平台。
河北:首批入驻省政务微博发布大厅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王亮报道 3月7日,河北省政务微博聚集平台——“河北微博发布厅”在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和腾讯网同时上线运行。河北省气象局微博——“河北天气”作为第一批官方微博入驻省政务微博发布大厅。截至目前,“河北天气”粉丝数超过75.6万人,发布信息近4000条,其关注人数和影响力在河北省所有政府部门的官方微博中位居第二。
为及时沟通民众和尝试气象服务新方式,河北省气象部门分别于2011年3月和6月,在腾讯网和新浪网的微博平台上相继开通官方微博。“河北天气”曾先后被河北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宣局及省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办公室誉为“河北省官方微博服务社会先进单位”。
目前,微博气象服务仍存在着一些隐患。为了能给公众提供更精准的预报和便利的服务,河北省气象服务中心加强了微博发布系统的科学规范,并请气象专家把关与审核,确保发布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据了解,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省气象部门准备在主流平台上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合的“河北气象”官方微博圈独立页面。官方微博圈的建设与开通,将完善集体官方认证体系,杜绝山寨气象微博的错误导向。
广东:建立省市县三级微博服务圈
中国气象报记者董永春 通讯员郑文丝报道 “谢谢你的警报,我太需要了!你的话我记住了!真想说爱你不是三两天,而是爱你一万年。”“‘广东天气’太有爱了!”这是“广东天气”新浪微博上网友的留言。
截至3月20日,广东气象官方微博圈运行满周年,22个气象官方微博关注网友达350万。目前,广东省气象局正着手建立省市县三级微博服务圈。其中,基层微博以当地灾害性预警信息为主,提高服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同时,省气象局还将积极引导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微博气象服务,打造公众互动平台。
2011年3月,广东省气象局决定依托新浪网、腾讯网两家微博平台开展气象官方微博服务,并形成“全省统一品牌、各地特色服务”的业务发展思路。省级微博“广东天气”陆续在新浪网和腾讯网上线。9月6日,省气象局向全省气象部门印发《广东省气象官方微博服务指导意见》,在借鉴省级微博和个别市级微博试点成功的经验上,全省21个地市微博集体上线。
截至目前,广东气象官方微博圈发布微博信息总量近2100条。对公众反馈情况的统计显示,公众转发量累计达近40万次,平均每条微博转发次数近200次;公众参与评论达4万人次,其中1700人次的评论针对“广东天气”给出建议或意见,单个人给出可行建议最高次数达9次。
特色气象微博
最“萌”的气象微博——“苏州气象”
【9日上下班天气提醒】今日立秋鸟,啃了西瓜的童鞋有木有。梅花对我市没花头,但愿这秋老虎也不要有什么花头,这样偶们就可以期盼天凉好个秋的日子快快到来了。
2011年7月6日,苏州市气象局官方微博用网络流行语发布天气信息,受到网友的追捧,并被媒体报道为“苏州气象台微博卖萌网上走红”。
最诚恳的气象微博——“顺德气象台”
“顺德气象台”:囧呀,亲们,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气象服务真的不够给力,出现了诸如报雨却没下雨、报大雨却只下零星雨等此类的预报偏差……虽然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了,可终究我们做得不太好,我们向顺德市民表示深深的歉意!
2012年3月6日,顺德市气象台官方微博为自己预报不准确向公众致歉。网友表示:“现在难得有如此诚恳态度的气象台。”
最诗意的气象微博——“无锡气象”
【今日提醒】从昨夜开始我市又进入阴雨天,预计周末将迎来3天以上好天气。大家可以提前安排好周末的活动,和家人朋友一起到户外享受一下温馨的阳光般气息。现在北方的朋友正热切期盼春天,就像朱自清先生写的那样,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而我们这里,大家即将和春天牵手了……
2012年3月7日,无锡市气象局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提醒,由于措辞文雅、图文并茂,被网友称为“最有诗意的官方微博”。
气象微博:用平视的角度“播天气”
刘夕拾
最近,气象微博颇为火热:顺德市气象微博因预报失误而道歉,引起了网友们的“围观”;重庆气象微博的一句“晴儿不忙走,尔康还在重庆哟”成为继“白素贞体”之后的又一热门流行语。
气象微博的“走红”并非偶然。在微博中,幽默平民化的语言、及时真诚的沟通让众多网友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天气预报”。
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在微博的世界里,人人都是“新闻记者”和“评论者”,都可以通过140个字,发布最新的实时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站或手机与粉丝沟通交流。
作为新兴的媒体,微博“快速传播”的特性正好与预报预警信息以及科普知识“求扩散”的需求不谋而合,但微博更需要发布者能以平视的角度与粉丝沟通,从而达到融入、扩散的目的。
顺德市气象微博因为天气预报不准确,主动向广大网友致歉,得到网友们一致叫好,并被媒体评为“是一面镜子,它让人们看到了有关部门‘过而能改’的谋变决心与行动”。而在这一事件中,更体现了气象部门愿与网友打成一片的坦诚之心。
“天有不测风云”,天气预报很难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公众也难免心生抱怨和误会。气象官方微博的出现,恰恰为解决这一难题创造了开放的沟通平台。通过微博,在平等对话基础上,公众既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气象部门的工作情况,也可以及时提出建议、及时沟通。当气象部门出现误报或预报不准的情况时,公众也将报以更加平和与宽容的心态,而气象部门也会更真切地感到自身的压力与责任,更努力地做好下一次预报。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气象工作者开通个人微博,传播气象科普知识,为公众答疑解惑。可见微博的力量首先在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后才是信息的发布与传递。
尽管如此,笔者发现仍有不少气象官方微博,仅仅是把在传统媒体上发布的预报信息搬到了微博上,换来的是网友的“0”回复、“0”转发,也失去了微博传播的真正意义。
因此,气象微博的发展,需要在平等对话、了解需求的基础上,融入气象工作者更多的心血与智慧。我们也期待越来越多的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围观”气象工作,分享气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