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 气象法规 机关党建 交流互动 天气预报

公共服务引领发展 重大保障精彩纷呈

发布日期:2012-11-08|来源:气象局

【字体: 【打印】

2012-11-08|

 2008年


南方低温雨雪冻害灾害 

观测员坚守岗位,冒着严寒测量雪深。

  1月中旬,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袭击我国南方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为百年一遇。灾害造成南方部分电网垮塌,交通系统面临严峻困难和挑战,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面对严峻考验,中国气象局先后召开6次全国紧急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抢险救灾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派出6个工作组前往灾情严重的地区指导工作,并分别于1月25日和27日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Ⅲ级和Ⅱ级响应命令。各级气象部门迅速行动,先后启动38次应急预案,向灾区派出53个工作组,主动开展积雪深度、电线结冰等专项观测,以及极端天气时间分析、气候趋势预测、主要公路干线天气预报、煤电油运应急气象服务等转向服务,向各级党委和政府报送17000余期。各级气象台共发布寒潮、降雪、道路结冰等预警信号9412次,发送手机短信13.24亿条次。广大气象工作者以行动为战胜这场极端气象灾害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有效保障。

  汶川特大地震

2008年5月23日,经过勘察,工作人员将移动气象站建在北川县气象局观测场的废墟之中。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灾区不利的天气气候不仅严重影响抗震救灾进度,而且可能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

  地震发生后仅两小时,中国气象局就启动了地震灾害气象服务Ⅱ级应急响应,集中业务、服务、应急、保障等骨干力量组建抗震救灾指挥部。第二天上午,中国气象局工作组就赶到四川灾区。抗震救灾期间,中国气象局先后15次召开抗震救灾专题会议,并主动参与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及地震监测组和水利组救灾指挥。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气象局紧急抽调中央气象台及有关省(市)气象局的预报专家分批赴地震灾区指导和协助做好气象预报服务;通过多方协调,向地震灾区调配了大量急需装备、物资,提供了一切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灾区气象部门迅速开展自救互救,克服各种困难,严密监视和准确预报天气,全力以赴开展气象灾害、衍生灾害防御,堰塞湖应急除险等各项气象服务。特别是在唐家山堰塞湖泄流保障、防雷避灾服务中成效显著,没有造成一人死亡。 

  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

中央气象台珠峰气象保障队在珠峰架设气象站。

  2008年8月8日、9月6日,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第十三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相继在北京召开。面对奥运会及残奥会气象服务的全新课题,中国气象局围绕“有特色、高水平”气象服务目标,举全国之力,集各方之智,成功地为奥运会及残奥会开幕式、体育赛事等提供了精细化预报服务,创造了多项气象界的世界纪录。

  中央气象台珠峰气象保障队在珠峰大本营建立了气象台,在海拔7000米高处设立了气象观测站,连续工作34天,准确预报出最佳登顶时间,保证了奥运火炬珠峰传递一次冲击、一次登顶、一次成功和绝对安全;气象部门为奥运火炬在境内外134个城市的传递提供了参与人数最多、覆盖地域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气象服务;北京、青岛、天津、上海、沈阳、秦皇岛等奥运主办、协办城市气象部门准确精细预报奥运赛事天气,奥运史上第一次用中、英、法三种语言提供服务,确保各项赛事顺利举行;面对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复杂天气,北京市人影办在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下,依靠科技成功实施了人工消云减雨作业,这是奥运史上第一次人工消云减雨保障;中国气象局创办了奥运史上第一份天气资讯类报纸——《奥运天气资讯》,创办中英文奥运天气专题节目。奥运会和残奥会气象服务的公众满意度分别达到93.1%和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