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在沈阳召开
2012-09-13|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在沈阳召开。 郑菲摄影
秦大河为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获奖者颁发证书。 郑菲摄影
中国气象报记者郑菲 付晓玉 周恩泽报道 9月12日,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在辽宁沈阳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为“强化科技基础,推进气象现代化”。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秦大河主持。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何焕秋在开幕式上致辞。
秦大河主持开幕式。 郑菲摄影
宇如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郑菲摄影
宇如聪在致辞中表示,许多气象专家都是借助年会这个重要的学术舞台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每年一度的气象学会年会不仅是全国各地气象科技工作者相聚的重要时刻,也是检阅每年全国气象科技成果、业务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
宇如聪特别提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他表示,今年7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提到要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推动全社会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也成为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对气候变化和减轻防御自然灾害,需要加强气象科技基础性工作,需要我们全国各条战线的气象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
何焕秋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辽宁气象事业发展的中国气象局等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专家和兄弟省(自治区、直辖市)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会议还进行了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秦大河为国家气象中心谌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郎咸梅、王林,解放军理工大学袁炳四位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本届年会特邀报告涵盖了大气探测、气象卫星、气象服务、天气预报等方面。观测资料的获取,是做好预报服务工作的基础,如何从观测资料中获取更多信息,提高综合观测系统发展效益,是目前急需加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中科院大气所吕达仁院士与大家分享对大气探测前沿问题的思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卢乃锰研究员介绍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发展的新挑战;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党组强调公共气象服务在现代气象业务中的引领作用,年会特别邀请了香港天文台台长岑智明交流了香港开展气象服务的经验和体会;此外,东北冷涡是影响东北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沈阳中心气象台台长陈力强做了关于东北冷涡降水的报告。
此次年会,18个分会场的设置也各具特色,紧扣主题,围绕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测以及气象探测技术和现代农业发展和、水文地质灾害等当前热点问题展开交流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