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气象科技创新“双研究基地”正式启动
2013-12-28|
中国气象网讯 12月26日,中国气象局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基地及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预报中心深圳研究基地落地启用。“双研究基地”作为国内外两个重要研究机构在深圳的分支,既是深圳气象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中美两大研究机构的桥梁和纽带,对深化国内外气象科技合作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双研究基地”将跟踪国内外中尺度数值模式和同化技术的最新进展,开展雷达、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同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数值模式释用技术开发并推广应用。未来三年“双研究基地”将瞄准最难预报和影响广泛的华南春季强对流灾害性天气,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与业务单位定期开展强对流天气预报的“春季实验”,搭建多模式集成、产品释用、客观检验的综合应用平台,由科研人员、预报人员、系统开发人员等多方面共同参与,对新探测数据、数值模式、算法技术、预报产品和服务进行试验和评价,形成研究、开发、应用、服务等为一体的业务链条,促进新技术和方法在气象预报业务中的应用和发展。
近年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东省气象局的业务指导下,深圳市气象局大力开展气象科技创新工作,建立了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创新”,开发并应用了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等100多项科技成果,对提高气象预报预警精细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支持下,依托每秒1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平台曙光TC5000,建立了在国内首个逐小时运行的高分辨率实时同化预报系统(HAPS),加强了单点的定量预报能力,为“点对点”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奠定基础,并在大运会气象“定点、定时、定量”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2011年与香港天文台签署了数值天气技术长期合作协议,基于HAPS系统发展了临近预报和数值模式预报融合技术,实现了临近预报和数值模式预报产品的有效融合,将临近预报实效延长至6小时,为开展重点时段的分区预报服务提供技术支撑;2013年,在超算中心提供的10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资源的支持下,联合CAPS建立了华南地区首个风暴尺度结合预报系统,发展了雷达拼图并行运算技术,实现雷达拼图“零等待”,通过科技产品的有效融合,实现了对深圳市近30条主要交通干线进行降水、温度、风速、 能见度等四个要素预报精服务精细到1公里,成功为地铁三号线等运营决策(限速、停运等)提供气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