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 气象法规 机关党建 交流互动 天气预报

夜雨中,我在野外观测气象

发布日期:2012-07-17|来源:气象局

【字体: 【打印】

2012-07-17|

   体验岗位:气象观测员

  地点:扬州市气象观测站

  体验记者:陈高君

  体验感言:收集数据做素材像厨师,作出判断像医生,预报出去之后又要等待现实的检验,就像观望的股民。短短一份气象观测数据,堪称字字千金。

  “昨儿个看了天气预报,今天下雨,出去的时候别忘了带把伞。”这是近日不少市民放在嘴上的一句话。扬州“入梅”以来,雷阵雨不断,出门之前先看天气预报,是不少市民的习惯。你知道这些气象观测数据是怎么来的吗?7月2日晚上7:20,我来到位于长春路8号的扬州市气象观测站,体验了一回气象观测员的工作。

  观测时间全球同步 马虎不得

  “再等等,还有20分钟才到观测时间呢。”测报组组长张网定告诉我,观测站全天24小时值班,负责每天8时、14时、20时的3次天气测报及重要天气测报等发送工作,“这一观测时间与全球同步,不能有丝毫马虎。”

  张网定介绍,近年来,观测站陆续引进了很多自动化装置,温度、湿度、风速等都已实现自动监测,但云状、能见度、天气现象还需要人工监测。

  19:40,张网定拿起数据记录本和手电筒,与我一同前往不远处的观测场,“今天下雨、打雷,属于复杂天气,观测比较困难,项目也要多一点。”

  “是在室外观测吗?”看到张网定往站外走,我不禁好奇地问。

  “气压、日照是在室内观测,大部分观测还在室外,今天雨量还好,观测员最怕就是恶劣天气,外面雷轰轰、风呼呼的,人家往屋内跑,你往观测场跑。”张网定笑着把一把伞递给我,“这阵雨下小了,打个伞就行,前几天穿着雨披还被淋得湿嗒嗒的。”

  雨中读地温表数据  十分吃力

  由于天太黑,还有雨幕遮挡,我难以观察到观测场内的全貌。张网定介绍,这个观测场大小为25m×25m,是行业内规定的标准观测场,场内有地温场、大型蒸发器、雨量筒、日照计等各种气象观测设备。

  对于这些仪器的作用,张网定如数家珍:“地温表主要测浅层地温和地表温度;雨量筒用来测降雨量;百叶箱离地面1.5米高,与人正常的观测视线高度相仿,里面有四根温度计……”

  在走路过程中,我发现场内铺设的小路只有电脑键盘宽,张网定告诉我,这里面可有乾坤哩:“为了保持观测场的自然状态,观测人员只能在这块小石板上走,还有观测场内的草,高度不能超过20厘米,以免影响观测结果。”

  我首先来到地温表前面,由于下雨,地温表上沾满了水,读数据的时候十分吃力,看了半天才把7支地温表的正确数据读出来。“要稍微移一下位置,还要注意把水银温度计甩回原位,避免明天观测的数据不准确。”张网定在一旁提醒道。

  迟10分钟上传数据 工作失误

  在采集了几组观测数据后,张网定的步行速度明显加快,看到我跟得吃力,他回头不好意思地向我解释,“所有的数据必须在20分钟内观测完毕,20:05之前要整理完毕上传,超过10分钟就算是工作失误,所以我们动作要快一点。”

  “时间怎么这么严格啊?”我不禁惊呼出声。

  “呵呵,你可别小看这些数据,它们不仅仅是形成我们平时看的天气预报,还要传到市政府、传到北京去,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会判定它们会不会形成水灾、洪涝等气象灾害,从而提前做好防备工作。”张网定说。

  此外,这些数据还会为飞机的航班起飞降落提供重要借鉴,“机场天气预报更讲究精确度,气象条件达不到起飞条件的,坚决不能起飞,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我在一旁听得直点头,内心肃然起敬,“原来气象数据还有这么多作用!”

  短短一份观测数据 字字千金

  19:58,我们回到室内观测室,张网定测量并记录了气压等数据,然后将室内、室外采集的10多种数据进行整理,再在电脑里生成自记录系统的数据,一系列的驾轻就熟,20:05准确将数据上传。虽说是我在体验观测员的工作,其实大多时候由于专业限制,我只是在“打下手”。

  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张网定笑着安慰,“你看,今天的天气预报好了,里面可有你的一份功劳呢!”

  “明天天气阴转多云,气温26℃-31℃,有小到中雨。”看着观测数据,我不禁读出了声。

  收集数据做素材像厨师,作出判断像医生,预报出去之后又要等待现实的检验,就像观望的股民。短短一份气象观测数据,真是字字千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