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 气象法规 机关党建 交流互动 天气预报

向“新”而行气象科技跑出“加速度”

发布日期:2017-01-16|来源:锡盟气象局

【字体: 【打印】

2017-01-16|

 

                                           中国气象报记者 赵晓妮 

  2016年12月11日凌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气象卫星革命性重器“风云四号”卫星在夜色中升入太空,承担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升级换代的使命;26日,“风云四号”A星成功定点10天后,状态良好,已具备开展在轨测试的条件。

  12月22日3时22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也发射成功,标志着地球上空的碳卫星家族在继美国、日本之后首添“中国制造”。

  时间回溯至2016年6月1日至7日,在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为主题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第四版、雾-霾数值预报系统、中国气象数据网等多项气象科技成果精彩亮相……

  作为一项科技型事业,气象事业发展取得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气象科技的重大突破密切相关。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科技创新依然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催动气象工作者书写更多创新故事。

  布局:大力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谈及“风云四号”卫星,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自豪地说,卫星、地面系统、硬件、软件等全部为自主研制,国际同行普遍认可中国气象卫星取得的巨大成就。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原主任钮寅生说,“风云四号”从提出设想,到成功发射,历经21年,许许多多卫星气象科技工作者从青年到中年,从黑发到白发,迎难而上、攻破关卡,终于使我国的气象卫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达到了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风云卫星”可以说是气象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对于气象事业而言,创新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口号或者概念,从气象先辈早期创业起步到如今奔向气象现代化征程,科技创新对于气象事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言而喻。实际上,气象科技创新一直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科技创新水平决定了气象事业发展的成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每一段历程,都离不开气象科技创新。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2016年5月30日,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表示,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亦让气象科技工作者为之振奋。

  2016年9月,随着全国气象科技创新大会和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议召开,“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智慧气象”等成为气象部门上下广受关注的高频热词和关键词。

  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就像两个“轮子”,只有轮子高效运转,才能带动气象事业这辆列车飞驰向前。中国气象局党组将明确的发展思路融入《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 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设计,高屋建瓴谋划加强气象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制定气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各项举措。

  新的体制机制改革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创新的活力。这一年,中国气象局全面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开展了省级气科所改革试点:两次召开专业所改革发展座谈会,制订深化专业所改革方案,总结推广气科院、乌鲁木齐沙漠所改革试点经验;制订省所改革意见,强化对省级核心业务的科技支撑,支持山西、河南试点改革。气象科技管理正朝着以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方向转变,改进以往的气象科技评价机制,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人才发展机制和开放机制,为科学家专心进行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真正从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机制完善等方面提供保障。

  作为科技型部门,气象部门在国家级和省级层面都有专门的研究单位与科研力量。2016年,气象部门加快完善气象科技创新布局,出台《加强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意见》,从人才引进、基础条件、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强协调和政策支持,全力支持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整改。统筹布局部门重点实验室,空间天气实验室通过验收,部门重点实验室增加到14个;支持天气预报、气象信息等业务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规范科学试验基地建设与管理,印发管理办法,强化资源统筹、规范管理和共建共享,建成14个科学试验基地和22个科学试验站。

  在科技创新中,人才永远是最宝贵的资源。2016年,中国气象局深入实施人才战略,以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建设为重点,引才、聚才、育才、用才,事业发展智力支撑不断夯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年新增国家人才工程专家10人,选拔“双百计划”专家30人,国家级创新团队达12支。努力营造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出台人才发展政策70余项,举办各类培训班174期,培训量达17.9万人·天。

  抓点:持续攻关核心技术取得新进展 

  2016年6月,南方已经遭遇了多轮强降雨,社会各界聚焦于“天气预报如何报得更准”的压力比往年更重。这些压力除了传导给预报员和服务人员,也让科研人员体会深刻。

  GRAPES全球预报系统(GRAPES_GFSV2.0)正式业务化运行并面向全国下发产品。评估显示,其7天预报水平高于我国原先使用的T639和GRAPES准业务模式;模式预报有效时效达7.3天;降水、湿度以及强降水影响系统的预报能力都有明显提高。自高分辨率资料同化与数值天气模式被确定为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三大攻关任务之一以来,2016年取得明显进展。

  作为中国气象局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国家级现代化的“旗舰”工程,2016年,中国气象局召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并组织第三方专家评估咨询,加强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各牵头单位根据第三方专家咨询意见,改进技术路线,完善攻关实施方案。

  在中国气象局的“持续发力”与气象工作者的“相当给力”下,2016年,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另外两项攻关任务——“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模式”也取得阶段性成果。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创新团队在建立自主研发的全球大气再分析系统(CRAS) 之路上稳步前进,建成全球大气再分析准实时系统。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模式创新团队推动一体化模式攻关,取得大气物理过程研究初步进展。

  除了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新成果逐渐涌现,气象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脉动”变得更加有力,而这都是中国气象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

  2016年,气象科学家在向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开启的第三次征程中,外场加密观测试验“贡献”关键数据,且取得部分原创性研究成果,并得到应用。打开干旱科学研究计划外场综合试验布局图,在西至新疆、东到辽宁的北方广袤大地,一座座为试验特别定制的观测塔已经高高竖立起来,在观测数据的支持下,各项课题均取得进展。在世界天气研究计划华南季风降水试验项目中,气象科学家对引发暖区暴雨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进行细致入微的“解剖”,以期对华南前汛期降雨机理取得更深刻的认识。

  在更广阔的层面,如何将创新融入事业发展的大格局,也成为气象部门关注重点。一年来,气象部门持续推进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建设,其内核就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在气候变化关键问题研究中,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气候系统模式、基础数据集研发等取得新进展,多篇高水平论文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

  强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生产力 

  过去的一年中,气象科技不仅向“新”而动,更加重视向“心”而动——以更贴心的姿态惠及更多民生,虽“高”而不“冷”。

  2016年9月2日,2016年度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与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揭晓。“中国大陆降水精细化过程演变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研究”获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大气能见度测量关键技术与仪器产业化”“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测业务系统”“风云二号卫星基于月球辐射校正的内黑体定标”等3项成果获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一等奖。

  自中国气象学会于2015年设立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以来,2015年和2016年累计有20个科研成果获奖,而获奖的重要标准就是气象科研成果在实际业务服务中的转化和应用成效。比如,融合了大气能见度测量关键技术与仪器产业化技术的大气能见度监测设备在安徽省等高速公路、中国气象局、江苏省沿线海岛气象站等安装使用,其中,安徽省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试运行后,交通事故起数同比下降40%以上。“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测业务系统”可实时为政府部门和公众提供极端气候事件服务产品,在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产生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热情已经被点燃的当下,一个致力于将科研成果变成生产力的时代正在到来。

  要走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道路,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气象部门需要破除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的诸多关卡。

  为了进一步扫清跑道上的阻碍,助力气象科研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大胆探索,中国气象局加快推进“放管服”,为优秀的科学家松绑。中国气象局完善了以技术突破和业务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制度,组织国家级院所和部门重点实验室2012-2015年阶段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实行分类整改;同时强化奖励激励导向作用,支持气象学会科技奖项评选,组织完成国家科技奖励遴选推荐。

  破除壁垒、加强合作,有利于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2016年,气象部门以更豁达的心态敞开大门,向更多的单位“取经”,深化局校合作,推进跨部门联合研究中心建设,为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提质增效注入新活力。

  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环节,中国气象局完善科技成果统筹管理机制,不仅出台《加强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意见》,从产得出、看得见、能转化、有激励、强保障等方面全链条统筹科技成果管理;开发科技成果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科技成果在线登记与管理,促进成果交流共享。

  作为解决科技成果落地问题的有效渠道之一,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建设也继续推进。在国家级主要业务领域,天气预报中试基地建设经验得到总结推广,推动各个国家级业务单位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搭建中试平台。在省级和局校合作重点区域,气象部门以上海为试点推进省级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建设,并依托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吸引合作高校相关成果转化应用。

  正是由于如此下功夫汇集创新要素,搭建转化桥梁,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2016年才有更多气象科技成果“开花结果”:“风云四号”A 星和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卫星成功发射,基本要素观测自动化进入收官阶段。GRAPES全球模式业务运行,天气预报(MICAPS4.0)和气候预测(CIPAS2.0)业务平台投入试用。国家和省级统一的 CIMISS数据系统实现业务运行,气象“数据孤岛”逐步打破。中国气象局启动为期三年的龙卷风监测预警试验业务,逐步提升致灾性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7年1月11日六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