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 气象法规 机关党建 交流互动 天气预报

气象正研级专家评聘重实绩 不看出身看贡献

发布日期:2013-08-11|来源:气象局

【字体: 【打印】

2013-08-11|

  “评上正研后,台里好多预报员说,他们努力的目标更加明确,将继续钻研业务。”刚通过正研评审的云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普贵明说。

  不久前,气象部门正研评审落下帷幕,普贵明等57位参评者脱颖而出。今年获得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比去年增加了5名,有9名来自地市级气象部门。

  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是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主力军,代表着气象优秀人才的质量和水平。这些正研专家是如何选拔出的?在选拔过程中,如何确保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如何保证高水平人才脱颖而出?

  英雄不问出处

  对事业进步有贡献的人才脱颖而出

  在今年顺利通过评审的正研级专家中,既有获得过世界气象组织相关奖项的优秀科研人员,也有来自气象预报服务一线的优秀业务工作者。在来自地市级气象部门的20名参评者中,有9人“闯关”成功,通过率达到了45%,成为近五年来通过率最高的一年。

  “我并没有十分刻意地去准备正研评审,申报材料中的内容都是对平时所负责业务和科研工作的凝练和总结。”辽宁省大连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李红斌说。今年第一次参加正研评审便顺利通过,她感到十分幸运,并认为这是对人影业务和科研工作的充分肯定。

  李红斌告诉记者,申报材料中的地面人工增雨、防雹等科研成果已投入业务使用,并取得良好效益,比如她主持研发的防雹作业决策指挥系统,能很好地识别冰雹云和雷雨云,准确率可达到90%。这套系统既让防雹作业取得较好效益,又避免炮弹浪费。

  近年来,在正研级职称评审中,中国气象局一直强调要在同等条件下向基层倾斜,向业务科研服务一线倾斜,向新兴业务服务领域倾斜,按照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要求,选拔在所在区域发挥带头人作用的高层次人才。

  与李红斌一样,今年第一次参评便顺利通过的还有贵州六盘水市气象局的池再香。

  她对椪柑栽培生态气候适宜性分析信息系统的研发,以及对贵州西部马铃薯春薯种植的农业气候适宜区划指标和生态气候适宜种植精细区划的研究,目前已经在黔东南州农业部门和六盘水农委系统得到推广应用。

  “我们在基层的同志,既要做好日常繁重的业务工作,又要创造条件开展相关的业务技术总结和科研开发,不容易。”池再香说,她从事科研工作和写论文的时间都是在日常工作结束后,从休息时间里面硬“挤”出来的。

  “但正是因为付出,我才能够对贵州西部地区农业气象的科技需求和研究进展胸有成竹,在评审面试时对评委的提问对答如流。”池再香认为,业务和科研做得好是一方面,能将工作亮点和特色展现出来也十分重要。

  在今年的正研级职称评审中,中国气象局党组特别要求评审委员会要正确处理能力与贡献的关系,要注重考量参评者所取得的业绩是否对气象事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是否为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陆其峰今年38岁,是今年获得正研职称人员中较为年轻的一个。2012年,他关于星载微波大气探测仪器在轨参数变分反演模型的研究成果,获得世界气象组织“第四届维拉·维萨拉教授仪器和观测方法发展和实施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他在气象卫星资料同化方面研发的独特算法,不仅解决了我国“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大气探测资料不好用和用不好的问题,也改进了欧美微波大气探测仪器的数据质量和定量应用效力。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正在将该算法引进、嵌入到他们的再分析系统中。

  “在申报研究员职称过程中,我对科研工作进行深入梳理和总结,对一些科学问题的认识更清晰了,凝练科学问题和总结工作成绩的能力也得到提升。”陆其峰说。
“走后门”起反作用

  评审力求公平,考核突出实绩

  正研级职称评审参评门槛高,评审针对性强,评审程序非常严格。

  为确保评审的针对性,气象正研级职称评审分为天气预报、气候与气候变化、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气象综合观测、气象信息技术、气象教育培训等七个专业,并且每个专业的评审委员也由各自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

  “评审的所有过程基本都是公开透明的,比如评审前的资料审查、评审过程以及结果的公示都严格遵循评审标准,保证了公平、公正。”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气象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许小峰说。

  “但是也有不透明的地方,比如评委选择是保密的。我们和评委直接联系,而且每一届评委都有变化。”许小峰说。

  为什么每届评委如此“神秘”?许小峰解释,这是为了避免出现参评者打“人情牌”,避免找关系、走后门等现象。“事实上,在正研级职称评审中,托人找关系并不明智,因为你不知道答辩组所有的评委。而且即使托关系说情,也不一定取得好效果,反而容易给评委留下不好的印象,导致评委投反对票。因为评委的投票都是匿名的。”

  在今年的评审中,中国气象局提出要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文章、不唯项目,注重把那些在业务服务和科研培训一线发挥重要作用的骨干人才选拔出来。那么,在评审中,评委最看重参评人员哪方面的素质?什么样的科研成果能说服评委投赞成票呢?

  “一般会考核参评人的工作成果是否对业务进步有突出贡献,是否对他所在单位的业务和技术起到支撑引领作用,也就是说,更看重参评人的‘实绩’,而不单是证书、论文等‘显绩’。”作为今年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组的评委,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资源环境工程服务首席专家宋丽莉说,正研级职称评审不同于劳模推荐,对业务进步的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参评人具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体现在参评人从业务工作中发现、凝练、提出关键科学问题,并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样,作为今年的评委,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郭学良研究员表示,正研级职称评审着重考察申报人在业务工作中的科技研发能力和贡献,对其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也有一定的要求。参评人如果想顺利通过评审,还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工作,在答辩的15分钟至20分钟内将工作亮点和突出成绩介绍出来,不要泛泛而谈。

  是职称更是岗位

  获得正研级职称资格后任重道远

  以前听人说,有些科技人员在评上正研级职称以前,会潜心从事科研工作,努力多发论文;而评上正研级职称以后,会有一个时期比较松懈甚至不再努力做科研。中国气象局的正研级专家在获得职称资格之后是什么情况呢?

  “中国气象局对正研级专家实行的是评聘分开、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的制度”,许小峰说。这也意味着,评上了正研级职称后还要过聘任这一关,如达不到岗位要求或者竞争不占优势,也不能聘上相应岗位。

  许小峰认为,尽管正研级岗位有限,但实行正研级职称评审是对气象科技人才的一种激励和认可,能鼓励更多科技人员朝着正研级职称的目标不断努力。同时,实行按需设岗和按岗聘用,通过竞争机制促进正研级专家继续向前发展。

  对此,国家气象中心主任毕宝贵称,他们今年将尝试对正研级专家实行动态管理,每隔几年便对所有在岗的正研级专家进行考核,并重新聘用,以充分发挥正研级专家的作用。

  普贵明认为,是岗位成就了他的“正研梦”。正是多年在天气预报岗位上获得的经验让他不断总结和发现预报理论,从而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特点的天气概念模型。评上正研级职称后,专家们更应该立足预报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