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气象部门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全力做好汛期服务保障工作
2018-05-31|
编者按 进入主汛期,暴雨、洪涝、台风、山洪等自然灾害频发。5月29日,中国气象局组织召开全国气象部门电视电话会议,对汛期气象服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各级气象部门密切关注重点流域、重大灾害、重点地区、重点对象和重大风险,努力做到精细监测、精准预报、精确预警、精心服务,全力做好汛期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河南:强化流域风险意识
保障大江大河的安全度汛历来是防汛气象服务的工作重点。虽然黄河自1982年以来已连续35年未发生超过万立方米每秒量级的洪水,但近年来黄河及海河等流域局地大暴雨超历史洪水时有发生,敲响了黄河防汛的警钟。
黄河安危事关大局,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黄河防汛工作。河南省气象局作为黄河流域气象中心的依托单位,将克服麻痹思想,强化风险意识,提高运行能力,切实做好黄河防汛气象服务和各项准备工作。
在决策服务上,河南省气象部门早在今年4月将“今年黄河流域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多的可能性较大,或出现较重的汛情和洪涝”的预测结论向省委、省政府及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领导进行了汇报。同时,黄河流域气象中心编制的《2018年黄河流域汛期气象服务形势分析及工作进展情况报告》,详细介绍了黄河历年来汛情特点及与气象的关系,并将于6月进一步安排部署流域气象服务工作。
在部门合作上,河南省气象部门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强化合作,围绕流域防灾减灾等选题,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科技攻关,并将从最不利的气象条件出发,有针对性地修订完善黄河洪水调度方案。
在业务能力提升上,将进一步完善流域水文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着力构建“一图一网”流域气象服务新体系,实现流域8省区水文、气象信息共享;开展水文模型与气象模型耦合应用试验研究,丰富流域气象服务产品;加强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和新技术应用,着力提高流域精细化面雨量和致灾暴雨预报预测能力。此外,黄河流域气象中心还前往长江流域气象中心交流,学习借鉴好做法和好经验,进一步理顺黄河流域气象中心运行机制。(中国气象报记者 申敏夏 周爱春)
福建:提高灾害天气预报精准度
汛期是台风、暴雨、雷电、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多发期、重发期和致灾期。这些灾害性天气往往影响重大,也对气象部门的精准预报提出更高要求。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每年汛期都会遭到台风、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袭击,带来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为此,今年汛期,福建省气象局不断提高预报精准度,增长有效预见期,将继续加强在防汛防台风业务使用“福建省2.5公里×2.5公里的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和“福建省短时临近预警服务系统”,依托“数值预报产品解释与应用技术研究”创新团队,研发最优训练期方案、最优模式方案等十几种方法,制作降水、相对湿度、台风路径等要素的释用产品,让预报准确度有“质”的突破。
同时,福建气象部门将通过集约化的综合业务平台,实现台风等气象灾害预报和服务的各类气象数据、气象信息、技术资源实时共享,并在网站、微信、微博、“知天气”手机APP等6个服务渠道加大网格预报产品应用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尽力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此外,福建气象部门还将健全短临预警“三区防御”机制和以台风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防台风“三停一休”机制,推进台风灾害预警与当地政府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无缝对接。在防指启动防台风应急响应期间,气象业务技术人员也将进驻防办,提供现场决策指挥技术支撑,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职能和作用,为民众防灾避灾、政府部门抗灾救灾赢得宝贵时间。(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郑彬)
重庆:紧盯重点区域 推进城乡服务均等化
一场大雨下在江南也许没什么,但如果下在西南多山地区,则可能会带来严重影响。重庆正是这样一座山城,由于地形复杂,立体气候显著,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极易诱发中小河流洪水与山洪地质灾害。
今年汛期,重庆气象部门以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为抓手,积极做好重点区域汛期气象保障服务,着力推进城乡汛期气象服务均等化。
5月17日,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市气象局等编写的《重庆市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正式印发。气象与国土部门紧盯1607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联合制作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针对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实现监测、制作和预警发布的自动化。重庆市气象台还以10天累积日雨量为计算单元,分别计算重庆全市预报点位的滑坡有效降水量及其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值,借助GIS技术实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输出。
预警信息是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打出的第一声发令枪。今年以来,重庆市气象局加快推进智能化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提档升级,并联合腾讯公司对深度贫困乡镇开展预警视讯系统建设。4月以来,全市各级气象部门通过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向防灾应急责任人发布预警及应急处置信息2171条,接收人次达1640万。
同时,实施“气象防灾减灾城乡一体化工程”是重庆气象部门提升汛期气象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重庆已建成638个市级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46个达到国家级标准;实现全市39个区县中小河流域、山洪沟、泥石流、滑坡和34个区县城市内涝的普查,编制34个区县合计11340幅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全覆盖认定全市易燃易爆场所和教育、林业、旅游等行业气象灾害敏感单位4715个。(中国气象报记者任俊 通讯员康俊)
河北:优化服务有效供给
强化气象服务、提升服务质量,需聚焦重点对象,优化气象服务有效供给。自河北雄安新区设立之日起,河北省各级气象部门将其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持续改进气象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服务精细化水平。
今年5月,按照中国气象局人事司的批复,河北省气象局从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抽调8人入驻雄安新区,成立雄安新区气象局筹备处,并安排两名工作人员派驻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据预测,今年汛期,河北省降水偏多。雄安新区气象局筹备处第一时间加强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和防汛部门的沟通对接,根据雄安新区安全度汛方案和相关应急抢险方案要求,制定气象服务方案,初步搭建起高清会商系统和业务服务平台。
面对今年汛期的严峻形势,河北省气象部门积极当好决策参谋,精心做好服务,与水利、国土等部门完善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机制,与北京、天津等周边7省(市)气象部门实现国家站、区域站、雷达站数据资料的全面共享;与水利部门实时共享降水站点5240个,与水利、国土部门联合发布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同时,分辨率1公里的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投入业务应用,以灾害防御基础数据库和高精度地理信息为支撑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系统建成。
此外,河北省气象部门全面开展自查检查,整改问题隐患,明确了11类47项现场重点核查内容,以雄安新区、冬奥张家口赛区、燕山和太行山区等区域为重点,派出5个检查组分赴市、县开展实地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全部建立台账,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到位。河北省气象部门将进一步规范气象灾害防范机制,为雄安新区安全度汛提供更加坚实的气象保障。(中国气象报记者 谢盼 通讯员 马洵)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加强网络安全防控
进入汛期,气象部门聚焦网络安全等存在风险的重要工作环节,要求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对外网站安全防护能力等,确保信息网络的稳定运行和信息数据的及时传输,并重点防范人工影响天气、施放探空气球等特种作业事故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针对网络安全体系和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组织开展网络安全整体防控,应用云安全监测技术,集中监测各省气象局和业务单位门户网站,实行24小时安全监测。今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已通过监测网络中的木马、僵尸、勒索软件、蠕虫、网页漏洞利用等事件发出16.57万条威胁告警,并开展联防联控,采用集中部署方式,在多个单位统一部署恶意代码防护措施,包括终端机及服务器1106台,检测并查杀7000多个恶意代码文件,及时阻滞病毒传播;主动修补漏洞,采取主动攻击办法,渗透测试26个门户网站,一次渗透攻击中共发现漏洞109个,提供修复建议;每月对中国气象局(CMA)网站、宽带业务区、互联网DMZ区、国家气象通信系统等主机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及时修补应用安全漏洞。
在降低网络安全风险的同时,该中心还逐一排查隐患,提高业务稳定性,组织排查全部业务系统,尤其是CIMISS、高性能计算机、国际通信、CMACast、云资源池、业务内网、视频会商等业务系统,针对设备老化、故障率升高等问题,补充采购备件,提高系统可用性;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故障处理能力。同时,组织骨干总结历次业务系统故障,分析原因,结合设备特点,完善主备系统切换、故障设备更换等针对性强的应急处理办法;开展实战演练,提高人员故障处理能力。(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格苗)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8年5月31日二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