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 气象法规 机关党建 交流互动 天气预报

一个首席预报员的12小时

发布日期:2013-08-16|来源:气象局

【字体: 【打印】

2013-08-16|

   8月14日4时左右,距离强台风“尤特”登陆广东阳西还有12小时。此时北京的天空依旧暗沉,离破晓还有一段时间。当许多人还在梦乡时,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玲已经坐在电脑前,开始紧张忙碌的一天。

  此时,在广东省偏南的南海北部海面上,强台风“尤特”正携带着狂风暴雨“赶赴”阳江。而在广东和海南近海岸的港口码头上,回港避风的渔船一字排开,在夜幕下显得平静而安宁。

  由于提前收到气象预警信息,早在13日,广东省4万余艘渔船全部回港避风,海南省琼海市东部沿海渔场的渔船也全部返回谭门渔港。

 8月14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玲(中)对台风“尤特”进行分析研判。刘成成摄影

8月14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玲(中)对台风“尤特”进行分析研判。刘成成摄影

  “凌晨4时”并非张玲预报“尤特”的起始时间。“预报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在值班前,我必须对前一天台风的路径、强度等情况了然于心。”张玲说,尽管前几天她不是台风预报组领班,但也必须时刻关注“尤特”的动向。

  8时30分,在参加完全国早间会商会后,张玲和同事们进入忙碌状态。在观测平台上,地面观测数据、雷达数据和卫星云图资料每6分钟更新一次。在仔细分析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张玲和她的同事需每3个小时需要做一次台风路径强度预报,准备3份台风预警材料,以及多份台风视频会商材料。

  整个上午,张玲都盯着业务平台上的电脑,从容有序地查看观测数据、并预测台风路径和强度。

  “其实‘尤特’是一个比较‘听话’的台风。它基本上是按照我们预报的路径和强度在发展。”尽管“尤特”是今年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但对其进行准确预报,张玲还是有些底气。

  “我国对台风路径预报一直做得不错,只是在强度预报上还有待提高。”对于“尤特”的预报,张玲表示,初期对“尤特”的快速增强也存在估计不足等问题。而在2012年,我国台风路径预报误差首次低于100公里,较2007年至2011年5年平均误差降低了18%,是5年来误差最小的一年。

  为提高我国台风预报准确率,今年8月份,国家气象中心邀请了美国关岛大学的Lander博士前来指导台风和海洋预报业务。在这次预报过程中,Lander博士也与张玲一起关注讨论“尤特”的发展动向,并对其强度变化进行实时诊断分析。

  15时,在中央气象台组织全国加密会商会的前一个小时,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前围满了预报员、专家和领导。他们对台风最后登陆的地点出现分歧。张玲的脸色也沉重起来。

  “由于‘尤特’靠近广东近海后台风眼范围较大,沿海观测记录有限,加上受登陆点附近地形的影响,所以要确定登陆的具体地点存在一定难度。”张玲说。

  张玲的同事、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拴柱也表示:“从电脑上看台风的形状,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但实际情况却非常复杂,要确定‘尤特’准确的登陆地点,这考验着预报员的预报经验和能力。”

  通过对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多年的台风预报经验,张玲最终确定登陆地点为“广东省阳西县附近沿海”。

  15时50分左右,“尤特”果真在阳西县附近沿海登陆。张玲终于离开电脑桌,拿起茶杯喝了口水。整个下午她都紧盯屏幕,忘了喝水。

  如果预报不准,会不会觉得压力大和没有面子?对于记者的提问,张玲说:“当然会感觉没有面子,至于压力,我更在意的是没有报准的原因。”在每次台风过后,张玲都会对没有预报准的地方进行分析和总结。

  “失误并不可怕,因为失误为今后的成功积累经验。”张玲说,我国台风预报能达到目前的水平,正是在失败的基础上不断成长的结果。

  尽管台风登陆了,但张玲的工作并未结束。“我们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台风登陆后带来的风雨影响,比如强降水维持的时间有多长、降雨强度多大等。”张玲说。略微休息后,张玲和她的同事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