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 气象法规 机关党建 交流互动 天气预报

苦守大漠 心中有梦——记内蒙古阿拉善盟拐子湖气象站站长巴音那木尔

发布日期:2013-05-01|来源:气象局

【字体: 【打印】

2013-05-01|

   借着拐子湖气象站站长巴音那木尔进京参加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文艺晚会和劳模进京活动的机会,记者采访了他。

  巴音那木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秋天”。长辈给巴音那木尔起的名字充满吉祥的寓意。但是在巴音那木尔的人生履历中,却写满磨砺。

  拐子湖气象站坐落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戈壁深处,南临巴丹吉林沙漠,是阿拉善盟气象站中环境最差、条件最苦的一个,属国家一类艰苦台站,方圆一百公里内常住人口不到20人。沙海茫茫不见边,黄风漫漫不见天,炎热干燥雨雪少,飞禽走兽难看见,这是拐子湖地区自然气候条件的真实写照。这里年均降水量只有41毫米,而年均蒸发量却高达4523.7毫米。

  巴音那木尔说,以前大风会把沙子刮进气象站的院子里,他们的一项工作就是清理院子里的沙丘,每年可达上百次。在拐子湖,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31℃,而夏季最高气温达44.8℃,沙漠最高温度可达80℃。

  在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能够坚守18载甚至更久,使我想到了蒙古汉子的坚韧。关于他的职业精神与自己民族精神的理解,他讲起了车的故事。

  有一年临近年关,他和同事到阿拉善盟开会,会后开车回拐子湖气象站,顺便补给了一些年货。路上,他们遇上了罕见的大雪,气温降到了零下30℃以下,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汽车油箱被冻住了。巴音那木尔趴到车底下去维修,走一段,再冻住,再维修,一天的路程走了三天三夜,手冻肿了,脸冻肿了,耳朵也肿了……

  但这不是最糟糕的的一次。有一次也是冬季,和当时的站长及另一位同事开车返回气象站。在距站里100公里的一个路口,路况极差,车子抛锚了。此时气温极低,通信不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三人孤立无援。巴音那木尔自告奋勇说步行100公里回站里报告险情,站长没有同意,因为在低温下长途步行更加危险。他们选择在车子里等待同事们的救援。果然,站里的同事们久久等不到他们回来,便借了一辆车子前来搜寻,,三个人算是捡回了命。找到他们时,抛锚汽车的窗玻璃上已经结了厚厚一层冰。

  在夏季,在酷热的戈壁上抛锚同样是极其危险的事。不过,巴音那木尔说,那是另外一箩筐故事了,他想说的是,站里不管是蒙古族还是汉族,大家都是一家人,经过这些惊险的遭遇,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每当有行程,出发和到达都要互相通个气;如果没有按时通气,很可能就是遇到了险情,须立即组织接应和救援。多年下来,站里的同志们情同手足,这支只有几个人组成的小队伍不仅业务突出,也在与恶劣环境的抗争中练就了能打硬仗、恶仗的生存本领。

  巴音那木尔说,这两年,站里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车辆更新了,通信更方便了,遇到险情,也比较容易应对了。

  这就是巴音那木尔一段关于车的故事,这让我想到了蒙古族驰风骋雨的骏马精神,也丰富了我对气象人那种甘于奉献、坚韧不拔精神的理解。

  “虽然生活条件和办公条件改善了,但在拐子湖,有一件让气象职工们最发愁的事,还是从车说起吧。”巴音那木尔说。

  这件最发愁的事就是就医。拐子湖人烟稀少,没有医生,平时他们生了病只能自己找药吃,如果吃了药不见效就只能扛着。因为从这里到阿拉善盟的盟府所在地左旗还有100多公里的距离。况且左旗医院的医疗条件也不理想,比较严重的病还得去400公里以外的酒泉和银川等地。如果遇上病情较急的情况,就得从拐子湖到酒泉等地就医,需要开车长途颠簸,这极不现实。所以大家最怕的是生病,特别是急性疾病。

  但是巴音那木尔和他的同事们相信,在上级气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下,拐子湖气象站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目前,他们已经开展了沙尘观测,为更准确地预报沙尘提供数据;开展了沙丘移动监测,建成了风蚀起沙观测系统,安装了通量观测站,并且实现了室内观测。同时他们希望根据业务需要,在拐子湖气象站安装更多的观测仪器,因为在他们看来,坚守拐子湖不易,应该让他们挑起更多的任务,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问巴音那木尔他对“中国梦”和“气象梦”的理解,他说,对于拐子湖气象站的人们,“在干好工作的同时多找点活干”——搞好站内外的绿化、给气象站附近的一位蒙古族“五保户”老太太送水送菜、帮助牧民打草……这些点点滴滴就是对“中国梦”和“气象梦”最好的实践。

  巴音那木尔,一个蒙古族汉子,一个曾经的边防武警战士,一个坚守艰苦台站18年、紧密团结6个人在大漠戈壁战斗的老班长,一个屡经生死考验的有故事的人,一个心中有“中国梦”的气象人,一个以实际工作践行“气象梦”的中国人,他及他的“气象梦”当然是“富饶”的;同时,相信他和同事们在大漠戈壁的努力,一定能在下一个收获的季节,结出更加丰饶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