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 气象法规 机关党建 交流互动 天气预报

三问天气预报准确率:天气预报员压力有多大?

发布日期:2013-06-27|来源:气象局

【字体: 【打印】

2013-06-27|

  预报有雷雨,结果雷也不见雨也不见;说上午有暴雨,结果天快黑了雨还没下来;看电视说东边有雨西边没雨,可东边没下西边下了……相应之,怨声、骂声四起——你们就知道瞎说!你们行不行,不行我来报!

  每当预报失准,面对质疑和批评,天气预报员只能选择——或寻找下一次暴风雨来临前的“蛛丝马迹”;或查阅大量资料,花费大量时间,及时总结,把基本的原理、理论弄清楚、搞明白,再思考和再分析。

  尽管在这一番努力后的结果可能是——“辛辛苦苦看一堆图表和数据,甚至彻夜难眠都在琢磨未来天气形势如何,结果你预报错了,有百姓随口一说结果却说对了”。事实上,预报员像医生一样,今天你能“妙手回春”,但明天你可能会“失手”出现“误诊”。

  你预报对了,那是你应该的,很少有人记得你;你预报错了,大家都会嘲讽你,记住你——这便是预报员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是,不管怎样,必须承认的是:预报员在准确预报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且难以被取代。

  不做“奴隶”做“主人”

  在当今,预报员是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提出预报结果,数值预报优势颇为明显。因此,一些预报员在做预报时,优秀的数值预报模式对一些常规性天气也能预报出来。渐渐地,他们成了数值预报的“奴隶”,一旦离开数值预报一筹莫展。

  类似的现象,不只在中国常见,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司空见惯。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盲目地依赖和使用数值预报产品是气象界的“癌症”。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称,预报员跟着数值预报跑,那么其自然无法超越数值预报。

  “预报员要做数值预报模式的主人,而不是数值预报模式的奴隶。”吉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晓明认为,在以数值预报模式为核心的现代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式下,预报员在提高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中的关键性作用非但未被弱化,反而显得更加重要。

  “在天气预报中,人的因素和数值模式都很重要。只有优秀的预报员和优秀的模式相互结合,才能有最好的预报结果。”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说,在美国,有这样一句话,“你也许没有30年的预报经验,但是你应该有一年30次的经历。”这就告诉大家,经验在天气预报中是非常重要的。

  数值预报无论如何发展,也代替不了预报员,预报员在天气预报预测中的作用依然不容忽视。哪怕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值预报,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而要弥补这种缺陷和不足,就需要高水平的预报员。预报员的压力并没有因为有数值预报而减少,相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增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称,“数值预报在高水平预报员手中才能如虎添翼。”这只“虎”要在数值预报的基础上做“加法”。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称,要做好这个“加法”,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做支撑,对模式有深入了解,预报员才能判断模式优劣、合理释用模式、弥补模式不足,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他认为,这样的预报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较高综合分析和诊断能力,敏锐识别灾害天气和重要天气能力,较强科研总结、提炼科学问题能力,以及对天气系统四维结构认识能力。

  不过,目前预报员前端基础教育相对滞后。中央气象台台长毕宝贵坦言,“学习天气预报专业的毕业生不多,而学习数值预报的毕业生少之又少。此外,预报员入职后可以接受到的高层次的预报培训依然有限。这会制约预报员的发展和预报精准度的提高。”

  不怕指责怕干扰

  “最近想跟同事翘个班。可郁闷的是,没人跟我翘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南方某省的预报员告诉记者。他工作不到三年,遇上复杂天气心里异常烦躁,最近他所在的地方强对流天气多发,“这类天气非常难缠”,担心预报错了丢脸。
    因此,他想和同事翘班,不是因为他家里有事,而是胆怯,想避开这个特殊时期。

  有20多年预报经验的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认为,类似的翘班现象并不多,只是出现在少数年轻预报员身上。在大多数情况下,预报员都十分敬业,具有担当精神。

  一些年轻预报员对于复杂天气预报发怵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孙继松认为,每次预报都像是高考。高考考生最多考三天,考完可以放松;但预报员每天都在高考,明知在天气平稳时考不了满分,在天气复杂时考不及格。而每次考试阅卷人都不是一个,可能是全国人民,包括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和部门以及普通百姓。

  每个阅卷人水平都不同。有人认为对,有人认为错,有人认为乱七八糟,有人认为错误可以理解,有人认为结果错误但过程正确,有人认为不管过程如何只要结果错误都只能得零分。因此,每个阅卷人给出的分数都不一样。但不管如何,预报员必须每天接受考试。

  “公众反馈会影响到预报员的判断。”著名气象主持人宋英杰认为,宁空勿漏,拿不准时多报点,不让它漏掉;如果漏掉,骂声更多,预报员会更狼狈。骂声在不同地方,反感程度、抱怨程度不一,会对预报员心理造成影响。台湾气象学者俞家忠曾用打油诗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昨天暴雨今日晴,预报错了得骂名。可怜天气预报员,一生被骂上天庭。”

  对此,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张庆红持相同意见。她说,台风即将登陆,预报员空报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人员撤离时要耗费财力。公众骂声太多会影响预报员心理。“准确预报是相对的,预报偏差是绝对的。应该理性地看待百姓对天气预报准确率和预报员的指责和谩骂。特别是从心理上不能有太多畏惧和胆怯,在做预报前不要去想预报失败的后果是什么。”孙继松说,这就像学生考试一样,有的学生平时考试都名列前茅,遇上高考就考得乱七八糟,原因在于心理负担过重。

  没有若干年的磨炼,没有身经百战,没有高超的技术水平、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工作作风,难以成为一个素质高的合格预报员。在孙继松看来,一个优秀预报员在复杂天气来临前技术不走形,在突发性、极端性天气来临前应该预判这次天气是什么样的、影响有多大;同时,要对别人的评价“不关心”,即公众对你的评价不会影响到应有的科学判断。

  在采访中,许多预报员并不害怕因为错报空报而受人指责,怕的是预报受到干扰。一位预报员对记者说,有时会议太多,有时还要接受记者采访,有时还要承担其他任务,这些在无形中让预报员受到干扰。到过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交流学习的中国预报员对那里安静、不受干扰的工作环境赞叹不已。在那儿,即使有新闻采访,记者都非常注意不去打扰预报员,因为有专人负责接待,记者只需拍摄画面。

  不要背“包袱”要自揭“伤疤” 

  “预报错了,尽管领导不批评,但总过不了自己心里的这道坎儿,要难过很长时间。”江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爱华的话,道出许多预报员的心声。当预报失败时,大多数预报员会通过作总结分析“伤疤”来“疗伤”,以避免今后犯同样的错误。

  要不犯同样的错,谈何容易!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说,预报员既要会看常见病,又要会看疑难病,有“疑难杂症”病例档案。

  “对要对得清楚,错要错得明白。”孙继松坦言,报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错在哪儿。实实在在地总结预报失败的教训有利于提高预报的精准度。但是,如果只是走形式地总结预报失败的教训,看不清问题的症结,再花哨的总结都毫无意义。

  “预报员应该学会‘自揭伤疤’,自发地总结预报失败个例。”孙继松认为,有时这样的总结不是一两天可以解决,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一年甚至好多年。但必须清楚的是:不是每一次天气过程都值得总结,也不是灾害重的天气才值得预报员总结。   现今预报员已不可能成为天气预报的全才,正如医院里的一位医生不可能诊断和医治所有的病症,必须设立专科门诊,建立能够承担专家“门诊”的预报专家队伍。毕宝贵称,中央气象台和各地气象台已逐步建立专业预报团队,如暴雨、强对流、沙尘暴预报团队等。

  当这些预报团队或者其他成员预报失准时,毕宝贵选择的是“不批评,以鼓励为主”。他解释说,预报员一旦报错,常常会自责。在每一次复杂天气来临前,要尽可能少的给预报员一种如临大敌的感觉。他们只有在轻松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潜能。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家斌说,必须卸下沉重的思想包袱,百姓对预报的需求无限,要卸下这个包袱自然很难。有预报员提议“多讲讲老一辈预报员的光荣传统”,“在精神上多鼓励,在工作生活条件上多照顾,在预报服务中多信任”,“要逐步改变将预报做得好的预报员提拔当行政领导的做法”……

  这些方法是否奏效,谁也不好说。有预报员说:“关键还在于预报员自己,实际上不只是预报员,其实岗位不同压力不同。”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这样的故事:预报有雨时,预报员坐在屋外静静地等着;雨开始下,预报员的压力一下子释放出来,而一旦超过预报的量级,则又会变得紧张、沉默、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