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业务标注气象现代化新维度
2015-09-09|
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玮鸥 李一鹏 通讯员 多吉次仁
西藏独特的地理及天气气候条件,造就了其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的特点,也使这里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针对影响高原的天气系统、特有气象灾害和生态保护需求,西藏气象部门因地制宜,大力提升高原特色气象业务能力,标注气象现代化建设新的维度。
因地制宜 打造高原特色预报业务
2008年10月26日至28日,西藏林芝、昌都、山南、那曲和日喀则等地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范围最广、降雪强度大的暴雪(雨)天气过程。雪灾造成多条道路塌方,电线杆倒伏,县城停电;那曲、山南、日喀则等地的高海拔牧区出现人畜伤亡事件。这场暴雪令很多人难以忘怀,出现暴雪的原因,是北上的孟加拉湾热带风暴云团与北部冷空气相遇的结果。
活动在孟加拉湾一带的热带对流云团和热带风暴,极易造成西藏高原地区出现暴雨(雪)天气。准确预测预报孟加拉湾热带风暴活动及其北上趋势,对防灾减灾意义重大。
为此,西藏气象部门利用历史上孟加拉湾热带风暴数据信息库,建立了结合风暴路径强度特征和数值预报结果的MOS预报方程,基于环流和风暴相似预报法建立了降水客观预报方法;通过分析包括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在内的西藏高原夏季大到暴雨、冬季大到暴雪的主要环流型,建立了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对高原强降水影响的4种天气模型,将其路径分为3种类型,在自治区气象台进行业务化应用。据统计,业务人员运用孟加拉湾热带风暴监测与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对孟加拉湾热带风暴持续有效监测达到90%以上,对影响西藏的孟加拉湾热带风暴系统监测率达到100%,预警发布率也达到100%。
“以前由于数值模式支撑作用相对有限,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上我们的产品精细化程度相对不足。如今在数值模式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通过研发预报工具,完善预报方法,积累预报经验,预报的精细化程度和准确率大大提高。”9月7日,自治区气象台正在制作8日布达拉宫广场逐3小时精细化预报。在接受采访时,副台长周振波感慨万千。
周振波认为,在高海拔地区如何更准确地做好预报,关键是开展好预报模型的本地化解释应用和研发。西藏气象部门利用青藏高原的新增路面观测站的资料、数值预报产品,结合卫星资料,开展包括对短时强对流、暴雨(雪)、强降温、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系统结构、机理分析以及预报技术的研究,大力发展基于国家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和新技术新资料应用的本地化气象预报预测数值预报业务。目前,西藏气象部门已建立以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为主的定量降雪预报方法,可分析不同积雪变化与气象要素间关系,建立降雪转换成积雪深度的判别模型;研究致灾临界气象条件,构建青藏高原雪灾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具有积雪判别、雪灾监测等功能的雪灾监测和风险预警业务系统平台;研发和建立了青藏高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大城市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业务平台及山洪地质灾害和中小河流风险预警服务系统。这一系列预报工具在一次次预报业务实战中日趋成熟。
强化气候变化监测研究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已经成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随之出现的雪线上升、冰川退缩、冰湖消涨、冻土北移、荒漠化加剧、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加剧等问题已经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014年,自治区气候中心围绕“十一五”以来西藏气候和气候变化监测,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农牧业、水资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集纳成为“西藏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与应对研究项目”。该项目在专家评审中被认为在西藏气候变化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2014年度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荣誉的背后,是自治区气候中心、遥感应用研究中心等单位不断加强研发、提升能力的结果。据自治区气候中心主任杜军介绍,该中心依托“十二五”重点项目,完成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并在其基础上推进省级气候监测、预测系统本地化应用。2014年气候预测评分较2008年提高了约15.4%。该中心每年及时编写《西藏自治区气候变化监测公报》和《西藏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气候变化情况;编写了《西藏自治区太阳能资源区划》《西藏气候》等4部专著,全面论述了西藏古气候、现代气候等演变及影响;承担了“西藏农牧业等特色产业气象服务系统 ”“青藏高原主要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青藏高原多源实测气象数据集的研制”等2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出版《西藏气候》《西藏气候图集》《西藏怒江流域气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演变特征》等10部揭示西藏气候变化事实及其影响的专著。通过业务建设、深入研究、融入发展,该中心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以及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如今,西藏的森林、火情、牧草长势、雪情、水体等业务化监测工作的布局愈加清晰,流程也趋于完善。自治区气象局科研所副所长边多介绍说,气象部门利用全区1:10万土地利用图和高程数据,提取了海拔3500米以下各县草地面积统计数据;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全区14个牧业县和24个半农半牧业县的天然草原覆盖度进行了分析,划分了不同等级的覆盖区域,为自治区相关部门“禁牧区”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制作完成全区32个县的禁牧图,并提交了分年度草原生态遥感监测报告。
完善业务建设布局 为提升业务水平筑牢根基
长期以来,西藏自治区基层气象部门基础十分薄弱,对气象业务支撑能力相对不足。针对这一现状,西藏气象部门建立“区气象局领导联系包抓”制度,连续四年持续开展“基层基础年建设活动”,从自身基础气象业务抓起,以观测站点环境的改善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来推进气象事业的发展。
在拉萨市当雄县气象局,在不足15平方米的房间里,集中了主要的业务系统,而职工宿舍、食堂则在这间房屋的旁边,房间的门已有很大的豁口,冬天的时候很难抵挡冷风来袭。尽管基础条件差,县气象局还是在自治区气象局和市气象局的支持下,在著名景点纳木错建立了自动气象站和气象电子显示屏,开展旅游气象服务。而在破旧的平房后面,一座楼房正拔地而起。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转变。
目前,全区启动了区、地、县三级一体化业务平台建设,完成了波密、安多、班戈、江孜、拉孜、墨竹工卡、琼结、普兰等8个县局综合气象业务平台试点建设,14个县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各试点县气象局现已初步形成了气象业务服务综合化、集约化的发展格局,并紧扣当地需求开展特色服务。波密等20个县气象局和阿里等6个地(市)气象局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富氧环境建设、采暖工程建设等明显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
通过多年的努力,西藏气象部门已初步建成较为完备的气象探测系统,与国家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规划建设相衔接,能较为严密地监测气象灾害。目前,全区综合气象观测站总数达224个,站网覆盖率提升到每1万平方公里1.5个站,乡镇覆盖率达到33%;建成了3套应急移动指挥系统和4套移动观测通信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694个乡镇社区实现了“乡乡有预报”,建成了精细化客观预报和大城市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业务。同时,基层气象服务业务不断完善,特别是软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区级气象灾害预警短信全网发布、地级远程预警信息发布终端、新版藏文版西藏农经网、藏文彩信发布等系统逐步建成,气象灾害预警短信发布覆盖率达90%以上。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9月9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