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 气象法规 机关党建 交流互动 天气预报

从“消息树”到“发令枪”——“十二五”期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2015-11-08|来源:锡盟气象局

【字体: 【打印】

2015-11-08|

中国气象报记者孙楠 贾静淅

  防灾减灾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气象防灾减灾领域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全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口由20世纪90年代年均5000人左右下降到近五年的年均2000人以下;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的3.4%下降到目前的0.6%。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防灾减灾体系继续完善,防灾减灾瓶颈也以科技为抓手实现突破。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方面,“十二五”期间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加强顶层设计:国家预警发布系统“亮剑”
  建立了全国统一、自上而下、迅速高效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运行管理机制。
  气象防灾减灾能力随之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今年将达91.5%。
  在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预警发布运控室,一阵轻盈的流水声从音箱中传出,预警业务科业务运行主管朴明威的手机短信提醒铃声也随之响起。
  “这是系统提醒我们,马上发布相关预警。”他一个箭步冲到“预警受理”平台前。果然,系统中出现一条“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的信息。仔细确认无误后,朴明威一键点击确认发布,预警信息立即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相关部门决策负责人,并同时出现在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网及官方微博上。
  这是自2014年1月11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以下简称国家预警发布系统)建成之后,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之一。
  为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我国制定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着手建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国家预警发布系统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具有完备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垂直管理体系,已建成全国上下贯通的气象通信网络,实现了与国防、军事、海洋等部门的互联互通,建立了实时业务运行机制和值班值守制度,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等优势,国家预警发布系统运行维护工作最终交由气象部门承担。
  经过几年筹备,国家预警发布系统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业务试运行工作目前已正式开展,其运行标志着全国统一、自上而下、迅速高效的国家预警发布系统运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
  “十二五”期间,中国气象局扎实推进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业务运行。国家级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已正式印发;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办公厅或应急办出台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7省(自治区、直辖市)预警发布工作机构正式挂牌;多省(市)完成了多部门预警信息接入工作。
  “十二五”期间,我国突发事件风险加大,其中,气象灾害也更趋频繁,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央通过顶层设计,打破了部门割裂、缺乏规范的突发灾害应急格局,将应对灾害的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在更加高效的体系下不断提升。
  五年来,全国暴雨预警时间提前量达109分钟、准确率达80.9%;发布手段也随着平台建设不断完善,2011年至2014年,气象灾害预警短信每年覆盖60亿人次。中国气象局作为国家预警发布系统落地部门,正逐步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联动,将有能力对复杂化、系统化、多样化的新型气象风险进行系统评估。
  
  
完善防灾机制:“发令枪”响有行动
  全国49%的县级行政区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60%的县级行政区成立了气象防灾减灾机构。
  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成员单位发展为29个。
  2014年汛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我国强度最大的台风“威马逊”来袭,受灾人数达325.8万。气象部门提前7天做出了准确预报,随后通过专门预警决策信息平台,向2.6万余政府决策人员发送预警短信97万条次。

  在台风来临前,各部门都行动起来,海南全省26410艘渔船全部回港避风,政府转移危险地带群众21万人。“威马逊”没有造成过多人员伤亡,堪称防范台风史上的奇迹。这足以证明,气象“发令枪”在“十二五”期间打得响亮,真正做到了“枪响”之后有行动。
  “枪”要真正起到“发令”作用,必须继续完善体系建设。五年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逐步形成,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消息树”向“发令枪”的转变。
  五年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坚持融入式发展理念:融入国家治理体系、融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部署,各级政府普遍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等指挥协调机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印发了地方政府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全国地(市)、县政府出台气象灾害应急专项预案近2200个;1690个县成立了县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约占全国县级行政区的60%;2014年,全国已有49%的县级行政区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五年来,气象部门通过部门合作,加强气象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森林草原防火、大气污染防治等各项工作。中国气象局牵头建立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一会议、一平台、一彩信”的部际联动机制逐步建立起来。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让气象工作者深入了解各部门的服务需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动平台为各部门应对气象灾害、服务社会提供决策服务依据;决策气象服务彩信报提供了移动端交流平台。截至目前,已有29个相关单位成为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成员单位,“联动”从口号化为行动。
  防灾减灾机制的完善,让气象预警发出后不同部门的分工与衔接等工作有了更明确的规定。各部门、各方社会力量跟随气象“发令枪”的指引,有序接力奔跑,防灾减灾奇迹才会不断上演。
  
  找寻防灾抓手: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向风险管理转型,普查各类气象灾害隐患点百万个,确定数万个中小河流洪水、山洪沟及地质灾害的致灾阈值。
  共建农村高音喇叭43.9万套、乡村气象电子显示屏15.3万块。
  防灾减灾技术合作纳入多项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协议。
  记者初次见到气象信息员、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党支部书记花全时,他刚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他对村里新建的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赞不绝口。
  这个平台不仅能够为农民提供天气预报预警及如何防治农业病虫害的信息,还能对外发布农事进度等,甚至能提供视频服务供留守儿童与打工在外的父母通话。今年,这个平台升级成了WiFi版。
  对于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来说,让百姓提高意识、提前知晓有用的气象信息,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花全说:“升级后,服务平台能够让村子2公里至5公里范围内的手机用户第一时间收到预警和有用信息。”这是破解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十二五”期间,截至2014年底,气象部门与涉灾、涉农部门联合共建农村高音喇叭43.9万套、乡村气象电子显示屏15.3万块、海洋气象广播电台8个,73万名信息员覆盖全国99.7%的村屯,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网络。
  科学防灾减灾不止于技术手段的创新,理念的转变更为重要。“十二五”期间,气象工作者做了大量前端工作,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5646个中小河流流域、17267条山洪沟、11363个泥石流隐患点、51790个滑坡隐患点,普查记录数据1266490条,确定致灾临界雨量114513个。全国共开展了1704个县的暴雨洪涝风险普查,覆盖全国79.3%的县。
  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实现了从灾害性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延伸,气象科普工作的大力开展也进一步提高了百姓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2014年,我国因暴雨山洪、台风等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明显减少。
  “十二五”期间,科学防灾减灾工作联合国际力量,借力发展。我国的多灾种气象早期预警经验和做法被世界气象组织、世界银行等向各国推广。中国气象局还将防灾减灾技术合作与交流内容纳入了与23个国家气象部门签署的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协议之中。
  科学防灾意识的转变及科技手段的支撑,不断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让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得以落地生根。截至2014年,全国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平均命中率分别达80.3%、76.5%、71.2%。
  回眸“十二五”,从“消息树”到“发令枪”,气象部门防灾减灾工作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展望“十三五”,紧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百姓安全福祉的需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脚步将更加坚实。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11月6日一版 责任编辑:苏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