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亮点】贵州花溪“黑改绿”成功转型记
2014-01-14|
在贵州省贵阳市南郊,闪耀着一颗夺目的高原明珠——花溪,在花溪西北角有一个以产优质煤而闻名的乡村——久安乡。然而,从2011年开始,村民不再采煤,而是纷纷种起了茶树。这一种就是三年,从几十亩发展到1.4万亩。
气候论证开启新希望
生长于久安乡的周定洪说,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是采煤人。几十年来,以煤炭为中心的采煤、拉煤、卖煤等经济活动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久安乡地处贵阳市主要饮用水源之一的阿哈湖库区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是继续开采还是立即关闭,成为久安乡政府和群众面临的艰难抉择。
气象资料显示,久安乡具有高原季风湿润的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热,雨量充沛,湿度较大,年平均气温14.9℃,无霜期平均246天,常年云雾缭绕,是茶叶生长的最佳环境。有了科学的气象数据为依据,久安乡作出一个大胆的决策:将全乡7个村中的小山、雪厂、打通、拐耳、久安5个村规划建设成为生态茶园专业村,重点抓好茶叶产业发展,既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又能有效保护贵阳市的饮用水源。
2012年,久安乡煤洞山煤矿、同兴煤矿、陈坝田煤矿、内子口煤矿和大同煤矿相继关闭。
气象服务接地气
“对于久安乡这种转型类乡镇,气象服务着实下了一番大工夫。”作为久安乡为农服务指导员,花溪区气象局高级农业气象工程师汪圣洪说。从2012年开始,花溪区气象局先后加入由区政府组织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农业专家联盟。花溪区气象局也成立了“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领导小组。
针对当地气候特点,如何开展气象服务?怎样在为农服务中体现气象科技特色?当地气象工作者踏踏实实地开展“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调研,他们走进乡镇,与负责人沟通,听他们的期望;深入田间地头,记下农民的需求。
2013年,花溪区气象局在久安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园区建立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对园区内的环境温度、湿度、墒情、雨量、光合有效辐射等气象要素进行自动监测。利用基础资料分析研究农田小气候各要素的变化特征,寻找改善作物生长环境的措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年,花溪区局将95%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涉农企业等重点服务对象纳入信息库并建立“直通式”联系。
转型发展聚民心
正在茶园里给茶树施肥的冯永运,曾是一位运送煤炭的卡车司机。现在,他成了久安茶园里一名专业种茶大户,家里的茶园已有80亩。
“过去我每次出去拉煤,家里人总是提心吊胆的。只有平安回家,父母妻儿的心才放下来。”冯永运家三代同堂,共十几口人。拉煤平安回来,与家人在一起是他感觉最幸福的事。“现在,少了拉煤的风险,种茶树挣的钱比拉煤挣的钱还多。”冯永运的茶园今年开春就可以大面积采摘了,再过三年,他的茶树将迎来丰产期,可以挣更多的钱。说到这里,冯永运停下手中的活,笑了。
更让冯永运高兴的是,未来几年,久安乡茶园将进行观光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整个茶园将被打造成集休闲娱乐、农事参与、文化体验、自然生态观光于一体的观光园区。今后,他家不但可以种茶还能办农家乐,对于久安乡而言,则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