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 气象法规 机关党建 交流互动 天气预报

时刻观云测天,也担时代使命——泰山气象站建站80周年气象人精神评述

发布日期:2012-09-09|来源:气象局

【字体: 【打印】

2012-09-09|

   大学毕业到泰山气象站工作的小臧告诉笔者,他和站里的同事们非常幸运,因为在泰山,他们一年四季能见到几乎所有的天气现象;同时他们也倍感压力,山东省和泰安市气象局的领导们给他们的“任务”是成为“精兵强将”,因为作为我国第一个永久性高山气象站,泰山气象站地位崇高,影响深远,建站80年以来,业务始终一流,使命尤为光荣,没理由出“孬兵弱将”。

  泰山气象站巍峨屹立在峻高的泰山日观峰之巅,这里是观看泰山日出和云海的最佳地点。80年来,泰山站见证着气象奇观和历史变迁,也见证了存在于钟灵毓秀泰山文化空间中的气象人精神世界。

  1932年8月1日,泰山测候所与峨眉山测候所代表我国参加了第二次国际极年观测计划。从此,在世界气象组织的大家庭里,第一次有了中国的声音,有了来自中国的气象观测数据。设立泰山测候所,参加国际极年观测,用竺可桢先生的话说就是“事国家荣誉,义不容辞”。泰山气象站从创始之初就担负起了国家使命,走出国门,以开放的视野参与国际交流。

  1937年9月,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华北,华北大地已是炮声隆隆。以程纯枢先生为代表的11位泰山气象观测者,为抗击日寇提供了大量的航空气象观测资料。12月24日至25日,日军飞机轰炸泰城、泰山,多有死伤,但程纯枢、王履新等仍冒死坚守岗位,坚持观测,“以利军务”。“苟利国家生死以。”他们献身气象的科学精神和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国人民抗战壮举中的精彩一笔,也成为气象人永远值得珍视和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1953年,因日军占领泰安地区而荒芜的泰山气象站恢复建站,隶属华东军区气象处。当时,泰山有野狼出没,还有特务分子活动,工作和生活条件更是无从谈起。但是以顾永槐为首的泰山气象人两只手拿起了至少四样东西:观测设备,枪、扁担和锄头。

  为了防止敌特分子的破坏,泰山气象人拿起了山东省军区配备的枪支和手榴弹,顾永槐回忆说,他们夜里睡觉也是枪支弹药不离身,一旦发现敌情,做到“拉得出,打得响,顶得住,做实实在在的武装气象兵。”正是这种军人的勇武,让泰山气象人在泰山上立住了脚跟。

  直到现在,泰山上的每一件用品,几乎还需要“挑山工”挑上山。当时为了节省开支,从1965年开始,泰山气象人也做起了“挑山工”,职工休班回站时都要挑上食物和用品,少则50斤,多则上百斤。有人统计,到1979年经济好转时,泰山气象人共“挑山”5万多斤。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过了生存考验这一关,任何困难再也难不倒泰山气象人。

  泰山是巨石的世界,顾永槐他们却在山顶上开田种地,虽然田地只有巴掌大,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并不囿于此,因为他们要像种子一样在泰山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泰山的时候,泰山气象各项业务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在中国气象局、山东省政府和山东省气象局的关心支持下,泰山气象站建成第一部天气雷达、数字化测雨雷达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2002年建成了我国自行研发的自动气象站,同时,特种观测与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也开展起来了,率先开展了酸雨观测,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也建成运行。不断完善的业务,在防灾减灾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践行着气象事业的当代使命。

  在玉皇顶通往日观峰的小路旁,巨石上铭刻的“泰山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径直指向泰山气象站。这里是气象科普教育的好去处,它让民众有机会了解天气气候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也不断潜移默化地助益整个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熏陶和人文关怀在这里汇集,也成为泰山气象站的独特风景。

  然而,人们可能没有注意到,在无形当中,这里也是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在这里,从建筑到文献,有一批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和遗产,也浓缩着80年来我们国家和民族图存与振兴的历史。尤其值得引以为傲的是,在这个高山气象站上,从奠基碑文题写者蔡元培,到一手筹办者竺可桢,再到今天的泰山气象工作者,他们身上流传着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共性的,80年一脉相承,也是个性的,让泰山增添异彩。他们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不避危难,挺身而出,在社会和人民需要时,竭忠尽智,默默奉献,他们身上的这种东西就是文化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魂魄,其中包括了传承有序、弥足珍贵的泰山气象人精神。

  【相关链接】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著名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32年,为参加第二次国际极年观测,竺可桢商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经费购置气象仪器、设备,又请国民政府山东省政府建设厅通知泰安县政府,借泰山玉皇顶道观建起了泰山测候所事宜。1933年8月,第二届国际极年观测期满后,竺可桢亲自到泰山考察,决定在日观峰另建新站,使之成为我国第一个永久性的高山气象台。1932年8月1日,泰山测候所正式开始观测,获得了大量极有价值的气象资料,在世界气象组织的大家庭里,第一次读到了来自中国的信息。竺可桢曾三次来泰山视察建设进展情况,是名副其实的泰山气象第一人。

  程纯枢(1914.6.15~1997.2.8),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中央气象局副局长、总工程师。籍贯安徽徽州,生于浙江金华。曾任国民政府中央气象局上海气象台台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副局长。早期从事天气预报业务研究工作,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37年日寇铁蹄将至泰安,程纯枢被迫将仪器藏好后和王履新于12月28日步行撤离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