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米探“天情”——纪念福州探空站探空气球升空观测60周年
2013-01-14|
1月1日7时15分,一如往常,在福州的乌山顶上,又一个大气球徐徐升空。在飞往3万米高空的“旅途”中,它将收集大气气压、温度、湿度以及风向、风速等数据。这就是福州探空站的探空气球。
福州探空站隶属于福建省气象台,1952年10月开始建站,1953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成为福建省第一个高空气象探测站。从使用进口探空仪、人工听码接收探空数据到现在使用国产L波段雷达和电子数字探空仪,从每分钟平均采集6次到现在每1.2秒就采集一次。60个春秋,福州探空站见证了中国高空探测事业飞速发展的历程。
在探空站站长刘祥金的带领下,记者爬上乌山,山顶北侧有两间房子,这里是“探空气球大本营”,是福州唯一一座探空站。其中的一间房子用于制氢,制好的氢气通过管道输送到隔壁房子。
在另一间房子里,刘祥金把管道口对准一个干瘪的大气球,10分钟后,充满氢气的气球直径达到2米。在充气的同时,工作人员还拿出一个盒子,内装数字探空仪。在气球充气完成后,数字探空仪被绑在气球下的绳子上。
“别看数字探空仪盒子小,里面却包含了感应温度、湿度、风力等气象信息的元件。”刘祥金说,探空仪由电池供电,随气球一起升空,可监测不同水平高空中的气压、温度、湿度、风向等气象信息,这些信息将随后传回地面,供气象预报员使用。若没有高空气象资料,预报准确率将会大大降低。
说起探空气球的放飞时间,刘祥金介绍,每天分3个时间点,共放飞3个探空气球,天天如此,除7时15分外,另外两个时间点为19时15分与1时15分。
一年365天,不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探空气球都会定点、定时起飞。“遇上台风、暴雨、雷电、霜冻等恶劣天气,气球在升空途中遭遇‘不测’,我们还要在规定时间内,立即再放飞一个;如果台风来袭,我们常常要加密放飞气球,以更好地监测台风动态。”刘祥金说,气球、探空仪都是一次性物品,探空一次,使命就结束了。算上气球、氢气、探空仪的成本,放飞一个探空气球要花费约900元,一天3个就要近3000元,加上科学试验以及灾害性天气的加密观测,一年到头,探空费用有上百万元。
目前,探空站担负着每日两次的高空气象综合探测、1次单独测风探测以及科学实验和灾害性天气的加密观测任务,参加全球资料交换。
福州探空站60年来从不间断地提供了约5.76万份高空气象观测资料。近年来,全站年平均探测高度在全省遥遥领先,年平均达到3.1万米,业务质量稳居全省榜首,位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