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 气象法规 机关党建 交流互动 天气预报

聚焦荒漠化治理:“榆林蓝”扮靓“沙漠绿”

发布日期:2015-08-03|来源:锡盟气象局

【字体: 【打印】

2015-08-03|

  7月的库布其,被纵横交错的绿色切割,宁静中透出丝丝凉意。7月29日,主题为“沙漠生态文明、共建丝绸之路”的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闭幕。与会代表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将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宣布成立“全球沙漠生态经济联盟”。我国代表在论坛上提出,今后,我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我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各地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而陕西榆林的风沙治理模式即为其中之一。

“榆林蓝”扮靓“沙漠绿”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唐宇琨 贺彦兵

  提起上世纪70年代的陕西省榆林市,人们或许会联想到,一座座煤矿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以及旁边不远处茫茫的毛乌素沙漠。风起时,黑的煤灰、黄的飞沙都会交织在一起。

  时光从上世纪70年代穿越回今天,走在榆林的大地上,郁郁葱葱的山林风景,甚至会让人想到风光秀美的江南。

  榆林位于陕西省的北部,处于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这里能源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上个世纪,这里土地沙化严重,由于一年四季风沙较大,大风刮来,漫天黄沙让人睁不开眼。近年来,得益于榆林市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大力倡导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终于使这里开始得到了回报:天蓝了,水清了,地绿了,人笑了。

  数十年的光景弹指而过,秀美的塞北风光为榆林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的成效做着无声的注脚。而在这其中,气象部门的主动参与,为这项声势浩大的民生工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榆林的旧貌(上图)与新颜(下图)。 图片来源:新华网

 

  “绿”离不开“蓝”

  想植被丰富、绿意盎然,充分的雨水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的榆林,年平均降水量还不足400毫米。“自古榆林多黄沙,十年九旱水稀缺”,是榆林气候的真实写照。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大风更是这里的“常客”。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是榆林气候的显著特征。显而易见,这样的环境不能满足植被旺盛生长的需求。

  “要是多点水就好了”,这是当地老乡的口头禅。如何能够增加有效降水,成为气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气象部门在榆林地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积极向天“要水”,润泽这片土地。

  据不完全统计,在近15年里,榆林人影办共组织和协调飞机增雨作业200多架次,其中跨区域联合作业70多架次。以2014年为例,气象部门共组织协调飞机作业36架次,各区县作业点发射增雨火箭弹429枚。人工增雨不仅让树木、草地能够有水“喝”,也让榆林人的“神湖”——红碱淖慢慢“苏醒”过来。

  有了水,就有了希望。榆林,这座塞北古城,终于披上了绿色的外衣。

  2009年10月,陕西省气象局制作的制作《陕西省植被覆盖十年变化图集(2000-2009)》的人员曾对各行政区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结果显示,十年间,陕西绿色林地向北推进400公里,首次客观定量描述了陕西省生态建设工程所取得的成效,表明生态建设工程是植被覆盖率增加的主要因素。

  时任陕西省副省长姚引良说:“利用卫星观测真实反映我省生态建设成就,直观、可信,具有说服力。从图像上既可看到全省生态建设的成效,又增强了我们进一步建设绿色陕西的信心,希望继续做好相关工作,为建设西部强省再做贡献。”

  在搞好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和“三个百树”世纪林等重点工程建设,提高林草覆盖率的同时,榆林市政府还兴水治旱,大搞水利建设,实施骨干水源、黄河水保生态、淤地坝、节水灌溉、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去年全年完成造林260万亩,退耕还林面积236.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0平方公里。目前,榆林全市造林保存面积达到了2092万亩,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四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北部风沙区的风沙危害大大减轻,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

  “黄绿战”中的“勤务兵”

  榆林市气象部门不仅与老天直接“对话”,多争取水资源,还积极开展信息发布和决策气象服务工作,让市委、市政府和相关单位能够合理地利用天气情况安排工作。

  榆林市气象局通过气象短信、传真、电话、电子显示屏等,及时将天气预报、预警信息等传送到林业部门,为林业部门开展飞播造林、植树造林、城区绿化等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以《重大气象信息专报》的形式不定时向有关部门报送植被覆盖、沙漠变化、水体面积变化等卫星遥感监测分析报告,让相关单位能够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采取相关治理措施。不仅如此,市气象局还通过对城区及城郊自动气象观测站点采集的气象要素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形成“热岛效应”、城市宜居指标等分析报告,并报送市创建办、环保、林业等有关部门,为城市绿化决策提供科技支撑。

  在数十年间,经常会到植被匮乏的地方植树造林的林业部门职工,亲眼见证了榆林大地上一棵棵树木的生长,一片片草地的繁茂,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荒芜到繁荣的变迁。

  一名林业部门的职工说:“我们这里一到汛期天气变化很快,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下暴雨,下冰雹。而准确及时的气象服务,为我们去‘开荒’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也许,气象工作只是这场“黄绿之战”中一名很普通的“勤务兵”。但是,眼见这一片片黄沙变绿洲,亲身感受身边的环境一点点好转,气象人甘当这幕后的“无名英雄”。

  今天,虽然这里.的自然条件依然恶劣,大风、暴雨、冰雹、干旱等气象灾害时不时地来“串串门”,但是这片土地已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绿色多了,黄沙少了;蓝天白云多了,黑乎乎的烟囱少了。青草地的清香和榆溪河的拥抱,使人流连忘返。这独特的“榆林蓝”,点缀着“沙漠绿”,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链接阅读>>库布其模式:国际治沙的“中国名片”

  “全球难以找到像库布其这样的奇迹,希望非洲等地区沙漠国家的领导人能够到库布其取经。”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秘书长莫妮卡·巴布女士在考察库布其沙漠后,盛赞中国生态治理成果。

  25年前,库布其是“五无一少一多”的死亡之地,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大漠中,流动沙丘约占61%,过去每年要刮七八十次沙尘暴,而在“大风起兮,沙飞扬”后的20个小时,沙尘就飞临北京上空,成为北京沙尘三大来源地之一。

(水草丰美的库不其)

  而今,驱车进入一望无垠的库布其沙漠,令人错愕的是,在林木掩映下,绿洲中一条条通衢大道纵横交错,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排排洋房构成了移民新镇……

  这一转身来自于当下声名远扬的“库布其模式”。

  亿利资源集团的前身是此沙漠里的一个小盐厂,常年为风沙所困,几十万吨产品很难运出,于是,该厂被迫走上了一条治沙绿化、发展沙漠经济的特殊之路。

  “库布其模式”的核心是“六位一体”生态产业。在生态修复方面,发展沙生植物,建设沙漠绿洲;在生态工业方面,运用生物生态技术,形成生态产业链;在生态光能方面,首创“种树+种草+养殖+发电+扶贫”一体的生态光伏产业,发展生态能源;在生态牧业方面,依托植被恢复,发展新型养殖业;在生态健康方面,种植沙生的苁蓉、甘草等中药材,延伸健康产业链;在生态旅游方面,打造国家级沙漠公园,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认知沙漠。

  历经三年,一条通往大漠腹地的穿沙公路修建完成——这是库布其治沙工作中亮眼的一笔。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带领团队用草方格固沙,一寸一寸地精心维护。

  他们研究出“气流植树”的科学方法,用了27年的时间,绿化沙漠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培育驯化出200多种耐寒旱优质林、草、药材种质资源。据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的遥感监测信息,库布其沙漠经过近几年的有效治理,沙丘移动速度得到了有效遏制,真正实现了“人进沙退”。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7月31日五版 责任编辑: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