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气象条件为雄安新区建设建言—— 保护“华北明珠”为千年大计之基
2017-04-11|
中国气象报记者 段昊书 谢盼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根据规划,雄安新区由河北省保定市所辖雄县、容城、安新三县组成,位于北京西南方向、京津冀核心腹地。
那么,雄安新区气象条件如何?位于新区中部的“华北明珠”白洋淀能给当地天气气候带来哪些“好处”?
白洋淀缓解区域变暖趋势
据1961年至2016年的监测数据,雄安新区年平均气温正以每十年0.1℃至0.3℃的幅度升高,但气温增幅要低于周边地区。河北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婧告诉记者,白洋淀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地的变暖趋势。
以1981年至2010年的历史数据来看,雄县年平均气温为12.7℃、容城为12.6℃、安新为12.3℃;三个县的冬季平均温度为-2.3℃,年平均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超过37℃)为3.2天。总体来看,雄安新区冬季不算太冷,夏季高温日数也不算多。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起着改善温湿状况、调节区域气候的重要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指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
而据河北省气象局综合气温、湿度、风速、日照等因素分析得出的气候适宜度显示,每年3月至6月、9月至10月,是雄安新区气候最为舒适的时节。
云水资源开发值得重视
除了调节气温外,白洋淀能否成为雄安新区的“水缸”?
截至2016年,北京市人口达到2100多万,年用水量已迫近40亿立方米“大关”。尽管白洋淀正常蓄水量为4亿立方米,但与建设比肩深圳、浦东的大城市同时确保城市“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需求,仍有距离。
在自然降水方面,河北省保定市气象台副台长王志超说,雄安新区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92.3毫米,三县暴雨日数不多,地处平原的雄安新区未来面临的洪涝灾害风险较小;但当地降水并不丰沛,干旱的影响更大。譬如,北京的平均年降水量就较雄安新区要多。
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雄安新区年平均降水量正以每十年5毫米至20毫米的趋势减少,蒸发量则呈现增加趋势。
一面要建设新区,另一面更要保护白洋淀及其湿地功能,除了人为补水及流域生态修复外,人们显然应当考虑更多“出路”。
值得一提的是,雄安新区近55年来云量呈明显增多趋势,这表明当地云水资源开发具有较大潜力。但由于航路密集,当前白洋淀地区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难度较大。张婧认为,这一课题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值得更多部门深入研讨。
新区建设应规划通风廊道
重污染天气防治也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面临的一大考验。据气象部门分析,从1981年至2010年,保定市大气环境容量持续下降,目前已为河北全省最低。这意味着,雄安新区出现重污染天气的风险较高。
张婧说,数据显示,雄安新区大风日数呈逐年减少趋势,每十年大风日数约减少2天至5天。风速降低便导致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减弱。
近年来,随着大气环境治理力度加大,雄县、容城、安新三县的PM2.5年均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但北京2016年的PM2.5年均浓度和重污染天气日数均比三县要少。雄安新区能否实现“清新明亮”,仍任重道远。
张婧认为,在气候变化大背景影响华北地区风速的情况下,规划雄安新区时应当格外留意城市盛行风向,提前布局好通风廊道,避免新建城市出现大城市中心区域大气流通性较差的“老毛病”。
此外,经河北气象部门评估,雄安新区拥有丰富地热资源。当地可以考虑加强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适当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使用。
主动作为 积极服务 为千年大计贡献气象力量
齐相平
春雷初鸣,万物始新。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京津冀地区核心腹地设立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正在拉开帷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雾霾频发、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大城市病”也日益凸显,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的影响,更让这些问题雪上加霜。应当说,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尊重城市建设规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的关键一招,是创新区域发展路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点睛之笔。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许多国家都采用“跳出来”建设新城的方法;从我国的经验看,通过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更促进了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发展。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起手第一笔最为关键。建筑家贝聿铭认为:“对一个城市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对雄安新区建设提出“四个坚持”、强调七个方面重点工作,正是对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指明方向。围绕这一千年大计,气象工作者没有缺席、缺位的理由。
围绕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绿色发展离不开对气候资源的科学利用,而我国气象现代化在新时期的主要特征正是可以深度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运行的“智慧气象”。根据规划,雄安新区要比肩广东深圳与上海浦东,那么,这里的气象预报预警及气候预测能力就必须对标国际先进,就必须运用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直面城市规划建设等需求,并在未来新兴大城市的运行、发展中起到决策支撑作用。
围绕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年蒸发量约2亿立方米,起着重要的区域气候调节作用;而大城市建设、运行则对水资源需求极大。保护好白洋淀湿地功能,加强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气象工作者责无旁贷。同时,雄安新区处于京津冀秋冬季重污染天气高发区域,抓紧研究雾霾形成机理已迫在眉睫。
围绕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优质公共设施,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气象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华北地区,干旱、高温、暴雨、洪涝、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常给大城市运行造成麻烦,影响公众正常生产生活。雄安新区的建设宗旨是要围绕“人”这个核心谋篇布局。因此,要加紧从调整有效供给的角度入手,增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将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与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相结合,使雄安新区真正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落脚点。
作为我们这代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在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竭泽而渔的短浅目光不能有,贪大求洋的功利心态要不得;为了让未来的雄安新区更为和谐、宜居,许多工作都要提早布局、提前谋划。气象工作不应在城市建成后才“登场”,而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主动地融入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中,以趋利避害为原则,加强气候趋势预测分析、强化气象服务保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大气象工作者应当鼓足干劲,为这一历史性工程的建设贡献更多气象力量。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7年4月10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