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江南”河北白洋淀掠影
2014-07-24|
7月21日,“绿镜头·发现中国”大型系列采访活动再次启动,中国气象报社记者采访团将在21-25日走进河北,对“华北之肾”白洋淀湿地、“东亚地区蓝宝石”衡水湖、太行山“最绿之地”邢台前南峪等生态保护区进行深度考察和采访。今天,采访团一行来到河北安新县气象局,针对白洋淀湿地的生态保护现状、生态平衡、湿地管理、气候调节作用与未来发展趋势,采访了来自气象、水利、农业、湿地管理等各部门的专家。姜虹/摄影 文字/叶海英
“绿镜头·发现中国”外景主持人王晨正在采访专家。据了解,近年来,白洋淀湿地管理办加大了对湿地生态的保护力度,很多濒危物种得到保护,消失多年的灰鹤重返白洋淀湿地。姜虹/摄影 文字/叶海英
采访团泛舟淀上,拍摄白洋淀湿地外景,采访当地居民。白洋淀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被誉为“华北之肾”,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白洋淀也是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最重要的蓄滞洪区,在生态平衡和气候调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姜虹/摄影 文字/叶海英
荷花和芦苇是白洋淀湿地的两种主要野生植物,是白洋淀的两大宝。植保部门专家介绍,它们的病虫害很少,自然生长。水利部门专家说,今年由于水位偏高,荷花生长的不如往年繁茂。姜虹/摄影 文字/叶海英
随处可见荷苇共生的情形,它们就像一对十分默契的夫妻,荷花冰清玉洁、芦苇柔韧坚强,两者相濡以沫,为这366平方公里的白洋淀湿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姜虹/摄影 文字/叶海英
我们的镜头捕捉到到了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在一条小船上相对而坐,守着渔网,静待收获。白洋淀区的10万居民,大多数都是靠水吃水,日子过得辛苦而忙碌,但却十分安然。叶海英/摄影 文字/叶海英
我们的艄公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每天在这淀上迎来送往,每年的5月-10月,是这里的旅游旺季。叶海英/摄影 文字/叶海英
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计,与此同时,作为“华北之肾”,它在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控制污染、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生态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活动在改变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对湿地进行保护与利用的同时,我们期待着湿地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叶海英/摄影 文字/叶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