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惠民新气象
2015-08-25|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雪域高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西藏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西藏气象事业也日新月异,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气象报报今天起推出“辉煌50年·雪域气象新”栏目,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不断发展的西藏气象事业。
中国气象报记者 李一鹏 通讯员 蒲洪 石磊
蓝天白云如画,雪山冰峰连绵,天湖清澈碧蓝……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世界屋脊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高寒湖泊、高山湿地等独特的生态系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生活风俗。
自西藏自治区气象工作开展以来,特别是全国气象部门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以来,从重大灾害、重大工程、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到服务高原特色产业、推进高原特色防灾减灾体系和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西藏气象部门紧紧围绕地区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强基础、提能力、重服务、促发展、保稳定,推进西藏特色气象现代化建设,服务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为高原气象人的精神而感动;为西藏气象事业发展的进步而振奋;为西藏气象工作的成就而自豪。”日前,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那曲地区气象局慰问调研后对西藏气象工作给予肯定。
硬件设施有限、基础建设薄弱的局面在改观——更多藏族群众收到并听懂了天气预报
眼下,正是西藏旅游黄金时节,在日喀则江孜县,集种植、农产品加工和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江孜县红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区游人如织。
在这里,一套田间气象观测设备正源源不断发回实时数据,在作物生长期间,专家可根据观测数据深入分析光、温、水等不同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指导作物培育。
在拉萨大昭寺,国内首家寺庙文物保护气象监测服务系统在实时监测。
这些都是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截至今年,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已连续第四年持续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洛桑扎西介绍,在西藏,硬件设施有限、基础建设薄弱严重制约着基层气象服务发挥作用。通过这一活动,自治区气象局一方面帮助基层气象部门不断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在部分高海拔地区气象局还开展了富氧环境建设和采暖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启动了区、地、县三级一体化气象业务平台建设,包括8个县气象局综合气象业务平台试点和14个县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多元化的试点工作在多个地方铺开——亚东县气象局开展了新建县气象局局站分设的发展新模式试点;江孜县气象局启动突出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模式试点;墨竹工卡县气象局启动突出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模式试点,探索特色气象服务发展的道路。
除改善基层硬件设施外,全区综合气象观测站由2010年底的137个增加到目前的224个。尽管数量仍相对有限,但在自治区气象台副台长周振波看来,这对预报工作已帮助很大。
“由于青藏高原地势特殊,各数值模式在天气预报过程中往往存在不足,随着公众对精细化预报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我们将数值模式的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进行对比,不断总结规律,提升预报准确率,气象观测站数量增多则提供了更多可参考的数据。”周振波说。
随着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西藏气象部门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大提升。近5年来,自治区气象部门共组织实施农业抗旱人工增雨作业49次,人工防雹作业3794次,有效保护农田面积达186万亩。此外,区、市(地区)气象部门双语气象预报和灾害预警短信全网发布等平台的建设,让更多藏族群众收到并听懂了天气预报,进一步提升了天气预报的针对性,扩大了覆盖面。
致力于高原灾害性天气预报核心技术攻关——预报准确预警及时,灾害影响降低
在西藏,雪灾是威胁最大的气象灾害。近3年,自治区气象台准确预报出历次强降雪天气。由于未曾漏报,及时预警,大雪带来的灾害影响大大降低。
这离不开自治区气象台高原灾害性天气预报团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这一团队通过“青藏高原雪灾检测和风险技术预警研究”“西藏高原灾害性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研究”“西藏强降水天气概念模型”等一系列研究,帮助预报员更深刻地理解高原灾害性天气预报指标,也进一步明确了预报思路。“特别是完成孟加拉湾热带风暴路径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对提升强降雨(雪)预报准确率帮助极大。在高原水汽本不易输送,但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带来的水汽,却可以深入高原,是影响西藏降雨(雪)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如果熟知孟加拉湾热带风暴的路径,便可准确判断降雨(雪)出现的时间。”周振波说。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还承担着全面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任务。关注气候安全,积极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是西藏气象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依托“十二五”重点项目“西藏气候变化服务系统”,完成综合业务平台建设,以及省级气候监测、预测,省级农业气象系统的本地化应用,建立藏北牧区持续性强降雪短期气候预测模型;通过创新团队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合作,陆续制作发布西藏自治区气候变化监测公报、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监测公报、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监测公报等一系列服务产品,满足政府部门对气候服务的需求;围绕西藏气候和气候变化监测,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农牧业、水资源影响等科研成果,综合集成为“西藏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与应对研究”项目,该项目获得2014年度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则依托“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不断提升积雪、林火、植被、水情、干旱的监测能力,配合各部门,为多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数据支撑。
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入百姓生产生活——西藏特色气象现代化步伐加快
面对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自治区气象局除了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深入研究并制作各项服务产品外,还积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2014年,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与自治区发改委、统计局联合印发了《西藏自治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意见》,编制了《西藏自治区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与自治区发改委联合完成了《西藏自治区2013年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试评价考核自查报告》,不仅为西藏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支撑,更为全国气象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从2010年起,自治区气象局参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落实工作,包括开展草原牧草长势卫星遥感评价、禁牧区域面积计算等,并全面参加了历年的自治区草补办检查验收补助奖励工作。“哪里需要保护,保护的临界是多少,气象监测结果是重要的参考。” 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边多说。
不仅如此,西藏气象部门还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打造高原特色农牧业产品基地和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等提供了特色化、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如紧扣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针对冬虫夏草、核桃、土豆、松茸、牧草等开展了系列特色气象服务;紧扣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围绕江孜县“红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区”、墨竹工卡“高原红特色产业示范区”等开展多样化的气象服务。
此外,西藏气象部门也将服务更好地融入百姓的生产生活。拉萨市气象局与市公安局合作,建成了拉萨首府城市便民警务气象精细化预警服务系统,实现了拉萨市154个便民警务站多要素气象服务信息实时发布。自治区气象局开展了“气象防灾避灾唐卡科普挂图进万家”活动,为藏族群众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在全区61所学校免费安装防雷装置,面向120所中小学开展防雷安全检测。
“如何更好立足区情、融入发展是西藏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主题,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的需求越来越高,西藏气象部门将继续立足需求,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提升预报预测能力,不断强化人才培养,扩展服务领域,推进西藏特色气象现代化建设,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王鹏祥说。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8月25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