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 气象法规 机关党建 交流互动 天气预报

“绿镜头·发现中国”采访组走进呼伦贝尔声音:珍爱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发布日期:2014-07-03|来源:气象局

【字体: 【打印】

2014-07-03|

图为会议现场。庄白羽摄

     在很多人的眼里,呼伦贝尔就是“绿色”的代名词。2014年“绿镜头·发现中国”系列采访活动的第一站就选在这里。7月2日,采访组与来自该市气象、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的专家,围绕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让我们听听各位专家的声音,看看呼伦贝尔美在哪里,“绿”在哪里——

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局长娄玉贵。庄白羽摄

  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局长娄玉贵:以服务赢生态效益

  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已经在防沙治沙、森林防火、生态监测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体系。我们希望通过气象服务为生态文明建设铺路,同时赢得更大的生态效益。

  呼伦贝尔市幅员辽阔,总面积超过25万平方公里,各地区气象灾害也不尽相同,应有区别、有重点地分别对待。总体来说,每个季节都可能有气象灾害或其衍生灾害发生。冬季风雪寒潮肆虐,夏季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时有发生,春秋两季森林草原防火形势严峻。

  生态城市建设对气象部门而言是机遇又是挑战。近年来,气象部门通过向政府提供决策服务等途径,为呼伦贝尔市的生态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具体而言,一是以气象部门的看家本领“天气气候预报预测”为依托,形成决策材料,提供给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二是通过人工增雨,提高植树造林的成活率;三是通过地面观测及卫星遥感等手段,对生态治理效果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两个事例更直观、形象地让公众了解气象部门的作为。一是呼伦湖水体监测。来自气象部门的遥感监测显示,呼伦湖水域面积持续扩大,湖面积目前已上涨至近10年来最大,重现当年水草丰美的景象。这一监测结果对市政府进行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人工增雨。今年4月30日,俄罗斯境内森林大火越过界河,烧入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乌玛林场。气象部门密切监视天气,在出现作业条件时,及时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火场及周边出现1至2毫米降水,对扑火起到重要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乌兰巴特尔。庄白羽摄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乌兰巴特尔:珍爱森林草原碳汇宝库

  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草原的东北部,属温带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其生态系统以森林、草原为主但又复杂多样。从东向西,呈现明显的“森林-林缘草甸-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过渡的特性。对呼伦贝尔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和划分,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从而合理规范人类活动,有效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资源开发管理。

  森林生态系统面积达11.83万平方公里,占呼伦贝尔市总面积的46.77%,这一区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草原生态系统面积为3.92万平方公里,占呼伦贝尔市总面积的15.51%,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上保留较完整的天然草地之一。

  如此大面积的森林及草原生态系统不仅是呼伦贝尔,也是我国北方乃至整个中国的碳汇宝库。森林、草原等对二氧化碳的吸纳,对缓解气候变暖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森林和草原碳汇都是珍贵的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在全球气候变化受到全世界高度关注的此时此刻,我们应携手保护森林和草原,让其发挥更大、更有效的固碳作用,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一份力量。

呼伦贝尔市林业局总工程师金维林。庄白羽摄

呼伦贝尔市林业局造林治沙科科长曲香芝。庄白羽摄

  呼伦贝尔市林业局总工程师金维林及造林治沙科科长曲香芝:防沙治沙需全民参与

  森林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呼伦贝尔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森林防火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程,以及退耕还林和治沙工程等,通过这些工程项目对森林进行保护。

  呼伦贝尔是全国四大沙地之一,主要有3条沙带。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通过大规模综合整治,呼伦贝尔沙化土地总面积比2004年缩减了36.4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比2004年缩减了8.9万亩。

  呼伦贝尔市防沙治沙的历程始于1986年,特别是2009年启动了沙区综合治理工程,提出了5年完成沙地综合治理500万亩的奋斗目标。截至目前,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治理面积达到525万亩。

  呼伦贝尔通过成立沙化治理领导小组、编制沙区治理工程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科技支撑、实施生态移民、广泛进行宣传等多项措施保障了沙地治理的持续性、有效性。据统计,从2009年至2013年,呼伦贝尔沙区综合治理投入累计超过8亿元;截至2013年底,生态移民已达500户。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防沙治沙不单单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个人的责任。防沙治沙成果的后期管护非常重要,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每个人都真正做到支持防沙治沙、参与防沙治沙,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草原科科长程利。庄白羽摄

呼伦贝尔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彤。庄白羽摄

  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草原科科长程利及呼伦贝尔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彤:保护草原须打“组合拳”

  在我国北方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呼伦贝尔草原具有极其重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防止土地的风蚀沙化、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及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草原不仅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是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是生物基因、碳汇资源和煤油气、有色金属贮存库。二是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草原给各民族的团结提供了大舞台,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及团结,增加了民族凝聚力。三是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草原生态系统和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系统直接影响东北乃至全国。

  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必须打出“组合拳”。截至目前,我们已经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启动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类项目,包括补助奖励机制和退牧还草等项目。自2003年起,目前累计实施退牧还草工程5500万亩,投资达8.8亿元。二是大力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制度。三是全面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四是依法加强草原监督管理。根据《草原法》《草原管理条例》《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进行宣传和执法。

呼伦贝尔市旅游局专家崔霞。庄白羽摄

  呼伦贝尔市旅游局专家崔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终极理念

  呼伦贝尔的生态环境可谓30年如一日。30年前,就是满眼绿色;30年后的今天,仍是如此。

  呼伦贝尔聚拥着灵山秀水,承载着历史记忆,草原文明从这里划过,农耕文明在这里驻足,西方文化在这里来来往往,关东文化不经意间闯了进来,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地标城市。

  呼伦贝尔历史厚重、民族奇特,原生态保存完整。历史、文化、民俗构成了呼伦贝尔的旅游特点。冬季以前是旅游的克星。现在,我们打出了“中国冷极,越冷越热情”的口号,并启动了家庭旅游的模式,让游客亲身体验不同民族的生活常态,这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呼伦贝尔全境皆是景”是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这表明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这对呼伦贝尔而言,是机遇也是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游客最喜欢的,同样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追求并去努力实现的。让游客放松心情,感受到美,感受到风景和人文的梯次变化,是我们所希望的。

  开发旅游资源,红线要清晰。一要在做旅游规划的时候考虑到生态承载力,不能超载。二要保持原滋原味。三要百姓共同参与、共同致富。四要进行环境教育,通过培训、宣传等,让人人树立环保意识。五要依法开发、依法管理,政府、企业、百姓各司其职。

图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旗气象局农气专家在当地草场进行土壤墒情监测。庄白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