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 气象法规 机关党建 交流互动 天气预报

张义军:坚守在自己热爱的领域

发布日期:2014-05-12|来源:气象局

【字体: 【打印】

2014-05-12|

  中国气象报记者王素琴

  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的张义军,看起来很淡然,言谈也很随和,“我像很多人一样,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尽量将工作做得更好。这个奖有着怎样的分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一直坚守在自己热爱的领域。”

  今年51岁的张义军,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气科院)科技处处长。1986年,他从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入原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读研,从那时起,“雷电”便成为他的研究对象。

  转眼20余年。“‘雷电’已经成了我的朋友,别人怕打雷怕闪电,我却不自觉地喜欢上了它。”说起雷电,张义军的脸上漾起一丝兴奋。

  搞科研:“应用才是硬道理”

  2003年,张义军通过公开招聘来到气科院任首席研究员。“那时,中国气象局还没有专门的团队研究雷电,但雷电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却是巨大的。将雷电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是我渴望的。应用才是硬道理。”正是基于此,张义军成为气科院大气探测研究所所长。

  所有的研究最终都将落脚于应用。张义军组织研发的雷电临近预警系统,已经经过实战检验,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中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如今,该系统已经在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应用并取得实效,它的预报结果均为客观产品,包含雷电发生概率预报、重点区域预报和移动趋势预报等,预报时效为零至两小时。

  探索无止境。“目前,我们仍在改进该系统。我们现在基本可以做到不漏报雷电,但仍存在空报现象。”张义军并没有安枕无忧,他们希望真正将雷电“制伏”。

  带团队:“信任并给他们机会”

  张义军看起来很年轻,这大概和他的心态有关。“我带领的团队成员都很年轻,他们有激情、有冲劲。和他们在一起,我也年轻了不少。”

  如何管好、用好这支年轻的队伍,是张义军经常思考的问题。“信任他们,多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是我的基本准则。”在他的带领下,气科院大气探测研究所创建了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实验室,拓展了研究领域,提高了科研实力。

  解开雷电发生的物理过程是制胜“雷公”的法宝,这也成为雷电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张义军带领科研团队,于2006年在广州从化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固定雷电野外试验基地。“在那里,我们进一步发展了人工引发雷电技术,改进了引雷火箭点火装置,大大提高了人工引雷的成功率。我们获取的分析资料填补了我国气象部门在雷电电流测量方面的空白。”张义军的言谈中透出欣慰。

  每年的4月底,该基地都等待着一批科研人员的到来。“每年我们在那里的研究要持续4个月,覆盖整个夏季。”张义军回忆起人工引雷的经历,“每次引雷,都是电闪雷鸣,脚下也是雨水横流。危险是肯定存在的,但工作也是必须要做的。”

  依托该试验基地,科研人员已经成功引雷近60次,在闪电机理研究和防护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正式发表论文数超过百余篇。

  当导师:“我乐于为雷电科研培养人才”

  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导师介绍一栏中,我们可以看到张义军的履历。其中最吸引学生跟随他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能是他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希望致力于大气电学、雷电物理与雷暴电学等研究的学生纷纷而至。截至目前,张义军已经培养了十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有的已经留在气科院工作,继续与导师奋斗在一起。

  “他们可能有点怵我。”张义军笑谈,“我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但凡涉及科研的,我都希望精益求精。因此,如果他们没达到我的要求,就会不自觉地怕。”

  “张老师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师恩似海,我只有更加努力前行才能报答。”气科院研究生王晨曦如是说。“和他的每一次交流总是在非常轻松而活跃的氛围中度过,和他的每一次探讨总能从他渊博的知识中获得启发。”这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周威眼里的张义军。

  “能够为我国雷电科研领域培养人才,我非常乐意。”未来,张义军还将尽可能地多培养一批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