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 气象法规 机关党建 交流互动 天气预报

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气象工作大有可为

发布日期:2015-08-23|来源:锡盟气象局

【字体: 【打印】

2015-08-23|

  万里山河通远缴,九边形胜抱神京。河北承德素有“华北绿肺”“华北水塔”的美誉。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作出承德要“定位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指示。这既是政治责任,又是历史使命,更为承德气象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立足京津水源涵养,全力营造涵水增雨气象环境。承德水资源充沛,年均地表径流37.6亿立方米。承德空中云水资源也非常丰富,通过人为因素,改变云水条件或地面环境,尤其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地面湿度,可以有效提高空中云水资源的降雨效率。据测算,在承德区域内如果每年增雨50毫米,按照降水的15%到20%形成地表径流,将会向京津增加供水3亿立方米至4亿立方米,相当于密云水库目前蓄水量的三分之一。近年来,承德坚持把“科学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京津多输水、输好水”作为一个重要课题,积极探索,深入实践。坚持从改善地面降雨环境入手,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深入实施京津冀水源林等重点工程,三年新增绿化面积600万亩、生态林3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6.7%,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空气湿度,优化了降雨环境。在此基础上,坚持把人工增雨作为最普惠的民生工程,作为为京津保水增水的重要手段,坚持做到两个“不”。其中,一个是“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工增雨工作正常开展。尤其在政策、人员、经费等方面,对人工增雨工作给予最大保障,市级财政每年投入经费不少于270万元,各县(区)财政每年安排经费不少于30万元至50万元。另一个是“不放过一次机会”,实现人工增雨从应急抗旱向常年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转变。气象部门密切监测天气变化,不失时机地开展火箭增雨作业,并积极与北京、唐山等地对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搞好飞机增雨,涵养水源,最大限度地为京津涵水输水。三年来,全市实施地面火箭增雨1241个点次,发射火箭弹3265枚,出动人员3700多人次,邀请北京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和冀东增雨飞机82架次,实施空中催化作业180个小时,累计增加降水30多亿立方米,多向京津供水5亿多立方米。

  立足形成京津气象安全屏障,积极构筑防灾减灾联防联控体系。多年来,始终秉承“既要为北京阻沙源、保水源,还要为北京人民保安全”的理念,承德坚持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职责及全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先进行安排部署,积极与北京相关部门和地区建立联防联控体系,支持气象部门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和灾害防御中心,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在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及时开展预测预报,准确发布预警信息,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全省气象防灾减灾专项政府绩效管理工作考核中,连续三年名列第一。承德将进一步加大与京津两市的沟通与合作,强化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和灾害防御中心的职能,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综合防御能力,切实发挥气象预报预警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消息树”和“排头兵”作用,全力构筑京津防灾减灾的安全屏障。

  立足打造京津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根据气候特点发展特色农业。为了给京津人民提供优质农产品,我们把农业生产与气候特色紧密结合,根据承德的空气、光照、水分等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专业化选育、推广了一批集高质、高效、节水于一体,具有承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三年来,新增板栗、山楂等优质高效经济林300万亩,设施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种植面积翻了一番,“京津水源地”区域品牌逐渐形成,“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山楂之乡”“中国板栗之乡”“中国山杏之乡”“中国马铃薯之乡”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针对承德“春季雨雪稀少,十年九旱,影响春耕播种;秋季容易出现早霜,形成农作物冻害,极易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的实际,气象部门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结合农业发展布局,按照不同农事季节、主要农事活动,做好农用天气预报和服务;建立完善专业化农业气象服务系统,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精细化水平;全年适时开展增雨、防雹作业,全方位保障农林业科学发展;不断优化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拓宽服务范围,最大限度地为政府、社会、用户和个人提供更加丰富、科学、可视化和精细化的服务产品,努力在服务中提升能力、增强实力。良好的气象服务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年净增2229元,35万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宽城县、滦平县、兴隆县脱贫出列。

  立足营造良好工作环境,齐心协力共书气象发展崭新篇章。气象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领域,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行业。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离不开气象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先进设备的投入,离不开一流人才的支撑,更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与鼎力支持。在实践工作中,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气象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充分发挥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福祉安康、服务大众改善民生、保障经济发展提升竞争力、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四大作用;大力推进气象部门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加快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推动气象事业发展人才辈出;注重对气象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强化对气象系统先进典型的树立、先进经验的推广;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关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保障河北绿色崛起的意见》,牢固树立“支持气象工作就是支持绿色崛起,支持气象工作就是推进协同发展”的理念,真正理解气象、关心气象、支持气象、运用气象,努力形成“各级领导干部、各个阶层、各条战线共同推进承德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作者:河北省承德市市委书记 郑雪碧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8月21日2版 责任编辑:赵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