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 气象法规 机关党建 交流互动 天气预报

精彩南京 气象飞扬——南京青奥会开幕式气象保障服务纪实

发布日期:2014-08-18|来源:气象局

【字体: 【打印】

2014-08-18|

  中国气象报记者 吴越 曹颖 通讯员 陈建东

  8月16日20时,全世界的目光聚焦江苏南京奥林匹克中心体育馆。火炬在燃烧,人群在沸腾,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青奥会”)正式拉开帷幕。

图为青奥会开幕式现场。庄白羽摄影

  在这一刻,承载了4年的气象梦想之花终于光荣绽放。江苏省气象局和南京市气象局按照中国气象局党组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智慧气象、精致服务”的理念、百分之百的努力,为各国青年运动员和全国人民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青奥会气象保障服务。

  在开幕式结束后,中国气象局向青奥会气象指挥中心发去贺信:“青奥会气象服务团队经受了天气复杂、预报难度大、预报要求高、服务种类多等困难的考验,为青奥会开幕式活动提供了精细准确的天气预报和周到细致的气象服务,为青奥会的圆满举行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凝神抗压显精准 用准确的预报确保开幕式顺利进行

  当青奥会开幕式的脚步逐渐走近,气象服务也进入到最关键的阶段。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说:“开幕式是青奥会赛事的重头戏,也是气象保障服务的重点和难点。青奥会气象服务团队预报服务的主要精力一定要放在开幕式及其之前的天气监测与分析预报服务上。”这既是殷切的希望,也是沉甸甸的嘱托,更是一份激荡在梦想中的责任与重担。

  实际上,从8月8日起,气象部门便给出“开幕式当天阴转阵雨,可能产生中度风险”的预报意见。这份预报到底准不准?

  青奥会开幕式前,气象服务保障人员对当天下午到晚上天气进行短时会商。庄白羽摄影

  时针最终落在8月16日8时,从这一刻至20时,气象预报员经历了最为“纠结”的12个小时。正如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所言,多年来,气象部门在服务大型赛事、重要活动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每一次遇到的天气情况都不同,今年青奥会开幕式所面临的天气形势尤为复杂。这不仅要求气象部门准确预报出到底会不会下雨,还要准确预报要下多少雨。这份压力可想而知。

  8时30分,在青奥会开幕式天气专题会商上,虽然大家都期待着天气晴好,但是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刘梅和韩桂荣还是坚定地给出了“开幕式当天阴有阵雨,活动期间(18时至23时)降水概率较大,可能降下小阵雨”的预报意见。据青奥会气象指挥中心副指挥长张祖强介绍,自8月5日以来,南京出现了长达10日的连续低温阴雨天气,期间气温较常年偏低2.2℃,降水量偏多4成。从历史同期连阴雨过程看,为自1961年以来最长。这难缠的雨天成为预报员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

  中午前后,南京城区开始飘起了零星的小雨。虽然监测实况与预报结果完全吻合,但雨水给预报员带来的是纠结。“这一次的准确预报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快乐,还是期待着雨能够在开幕式前停歇。”刘梅说。

  青奥会开幕式前,气象服务保障人员对自动观测站、移动指挥车进行例行检查。庄白羽摄影 

  15时3分,在体育馆现场提供气象服务保障的朱筱英,根据架设在体育馆附近的自动气象站传输上来的数据分析后在第一时间向青奥会指挥部发出“这里即将有雨,请提前做好防雨准备”的信息。

  19时5分,青奥会组委会再次收到气象部门发送的信息。气象部门建议,先不要揭开地面塑料薄膜,以免地面积水而影响开幕式表演的灯光效果。

  20时,青奥会开幕式正式开始。开幕式活动导演组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意见和应急预案,取消了可能因为降水造成地面湿滑而出现危险的节目;青奥会组委会则提前为公众准备了避雨用具。

  实际降水监测数据显示,奥林匹克中心体育馆19时21分前后开始下雨,截至22时累计降水量达2毫米。其中,19时至20时1毫米,20时至21时0.8毫米,21时至22时0.2毫米。这与前期的预报结论几乎完全一致,雨情尽在气象部门掌握之中!

  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致电对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表示感谢;在青奥会气象指挥中心坐镇指挥的南京市委常委李世贵则表示,开幕式的圆满举办凝聚了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气象局的共同努力,他代表南京市委、市政府感谢气象部门为青奥会开幕式所做出的准确预报。 

  

  细致融合现智慧 高科技手段提升气象服务品质

  青奥会于气象服务而言,是一个对接、思考和追赶的坐标。在这个参照物下,需要不断传承、创新与发扬。江苏省气象部门一方面借鉴北京奥运会等以往大型赛事、重要活动的气象服务保障经验与手段,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发现不足、拓宽视野、拓展思路。

  “智慧气象、精致服务”理念则在一场场头脑风暴中顺势而出。据江苏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翟武全介绍,“智慧气象”就是指发扬青奥会“分享青春,共筑未来”的理念,以现代气象科技为支撑,发挥青年气象团队的聪明才智,向全世界青少年展现中国智能气象的尖端科技;而“精致服务”,则是指运用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平台和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型媒体,实现各类综合气象探测信息、精细化气象预报信息和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信息的实时发布,为青奥会提供精细、动态、准确、高效的气象服务。

  准确、科学的预报不是凭空而想,优质的气象服务也不是一句空头口号。自2010年南京成功申办青奥会以来,江苏省气象局通过统筹规划,将加强青奥会气象服务工作与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带动和促进全省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目前,江苏省已建立起南京地区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立体综合观测网,研发出赛时精细化预报系统和暴雨、雷电、城市积涝、高温等预警服务系统,实现青奥气象业务一体化平台业务运行,创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信息多渠道发布方式,细化、优化和完善气象服务方案和各场馆的气象灾害风险应对预案,建立由国家和省级首席预报员、技术骨干、设备维护专家和技术顾问组成的气象服务团队等,真正让南京青奥会气象预报信息与服务保障工作实现“看得清、报得准、收得到、用得上、打得赢”的目标。

  青奥会是一项专为年轻人设立的体育赛事,和传统奥运会相比,其参赛运动员年龄在15岁至18岁之间。年轻人更喜欢、更善于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型媒体获取信息,为此气象部门专门开发了卡通动漫气象信息手机客户端和气象服务网站,在所有室外比赛的场馆和青奥村等重要场所安装了40台可以触摸互动的多媒体气象信息显示屏,努力向各国青少年提供精细、有趣味性、有特色的气象信息。

  同时,气象部门精心打造了五类服务产品,包括灾害性或高影响天气预警,短时(未来0到6小时)、短期(1天到3天)、中期(3天到7天)天气预报和气象指数预报,根据特殊要求还专门提供气象专报产品,以地面观测、雷达、卫星等图形图像为主的观测产品,以及气象背景分析与评估材料等。此外,青奥气象服务网还推出英文、法文天气预报信息,方便外国友人和运动员随时了解最新气象服务信息。

  四年的时间,一粒微小的种子终于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青奥会开幕式的成功,是检验江苏省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最直观的一个剖面。

  

  同梦绽放添异彩 聚全国气象之力携手书写新篇章

  8月16日16时,距离开幕式只有短短的4个小时。此刻,针对开幕式的天气专题会商又一次召开,来自中央气象台、上海中心气象台、浙江省气象台和安徽省气象台的首席预报员共同聚焦可能影响开幕式活动的云层,从一张张变幻的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中追踪着天气的须臾变化。

  青奥会不单是南京一个城市,或是江苏一个省份的事情,而是整个气象部门、整个国家的大事。提供气象服务的优劣,是全国气象部门的责任。全国气象工作者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国家级业务单位、华东区域其他省(直辖市)以及江苏省基层气象台不断将优秀的人才、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输送到南京,打造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南京青奥会气象服务团队。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在8月11日便来到这里,与这里的预报专家一起分析研判;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专家方翀以及气象服务专家张永恒也加盟青奥气象服务团队进行现场指导;来自南京市六合区气象局的周晓明则被选为金牛湖帆船赛场的气象保障主管,在体育比赛现场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全国各级气象部门的劲儿往一处使,拧成了“一股绳”。

  江苏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处长韩正国告诉记者,从8月15日开始,华东区域探空站由原来每日两次观测和传输数据加密至每日3次,实现资料共享;“风云二号”F星针对南京的观测频次也由半小时一次提高至6分钟一次,供预报员随时调看。8月11日,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为青奥气象台提供细化到奥体中心、金牛湖帆船赛场等具体地点的高时空分辨率精细化数值预报产品,为青奥精细预报提供技术支撑。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有着最好的机遇。在南京举办青奥会的2014年,恰好是中国气象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一年。对于江苏省气象部门乃至全国气象部门而言,在挑战与机遇面前,让智慧气象、精准服务伴随着精彩的南京青奥会而激情飞扬,伴随着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和气象现代化这个伟大进程,这是责任,亦是无限的荣耀!

  (责任编辑:赖敏)